首页 理论教育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解析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解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莫尔条纹,且随主光栅相对指示光栅的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莫尔条纹间距与栅距W、光栅夹角θ 的关系:图11-10 长光栅的莫尔条纹工作原理由于莫尔条纹的方向与光栅移动方向只相差θ /2,即近似与栅线方向相垂直,故称为横向莫尔条纹。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解析

1.光栅传感器的结构

如图11-9 所示,不论反射式或者透射式光栅传感器,均由光源、主光栅、指示光栅和光电元件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1)光源:过去采用钨丝灯泡,它有较小的功率,工作温度范围-40 ~130℃,但与光电元件组合时,转换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半导体发光器件,如砷化镓发光二极管可以在-60 ~100℃范围内工作,发射光的峰值波长为910 ~940 nm,接近硅光敏三极管的峰值波长,因此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同时也有较快的响应速度(约2 μs)。

图11-9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

(a)透射式
1—光敏晶体管;2—框架;3—套筒;4—固定光栅;5—发光管;6—移动光栅;7—测量轴;8—测头
(b)反射式
1—零位参考脉冲;2—带光栅的钢尺;3—玻璃扫描分划板;4—外壳;5—灯泡;6—光学透镜;7—光电管;8—电子部件

(2)光栅副:由栅距相等的主光栅和指示光栅组成,指示光栅比主光栅要短,两者相距为

式中,w 为栅距;λ 为有效光的波长。

主光栅和指示光栅互相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合。两者栅线间错开一个很小角度θ,以便得到莫尔条纹。主光栅一般固定在被测体上,且随被测体移动,其长度取决于测量范围,指示光栅相对于光电元件固定。

(3)光电接收元件:是用来敏感随主光栅的移动而产生的莫尔条纹移动,从而测量位移量。在选择光电元件时,要考虑灵敏度、响应时间、光谱特性、稳定性、体积和成本等因素。一般采用光电池和光敏三极管。硅光电池不需外加电压,受光面积大,性能稳定,但响应时间长,灵敏度较低。光敏三极管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但稳定性较差。(www.xing528.com)

2.莫尔条纹的形成及其特点

长光栅的莫尔条纹是指,栅距相同的主光栅和指示光栅,其刻线面相对重叠在一起,中间留有适当小间隙d,且两者栅线错开一个很小角度θ,则由于光的干涉效应就会产生和栅线接近于垂直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如图11-10 所示。在a—a 线上,两光栅线彼此重合,光线从缝隙中通过,形成亮带;在b—b 线上,两光栅的栅线彼此错开,形成暗带。这些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莫尔条纹,且随主光栅相对指示光栅的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莫尔条纹间距与栅距W、光栅夹角θ 的关系:

图11-10 长光栅的莫尔条纹工作原理

由于莫尔条纹的方向与光栅移动方向只相差θ /2,即近似与栅线方向相垂直,故称为横向莫尔条纹。横向莫尔条纹有如下重要特点:

(1)平均效应。莫尔条纹是由光栅的大量栅线形成的,对光栅线的刻划误差有平均作用,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短周期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放大作用。由于θ 角很小,从式(11-2)中看出光栅有放大作用。放大系数为

由于θ 可以很小,因而K 可达很大值。栅距W 很小,很难观测,而莫尔条纹却明显可见,因此便于观测。

(3)对应关系。两光栅沿与栅线垂直方向相对移动时,莫尔条纹沿栅线方向移动。两光栅相对移动一个栅距w,莫尔条纹对应地移动一个条纹间距BH。利用这种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根据光电元件接收到的条纹数目,可知主光栅的位移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