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分析:盆式绝缘子特高频信号的时差定位

综合分析:盆式绝缘子特高频信号的时差定位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24各盆式绝缘子相对位置与距离表5-7各盆式绝缘子特高频信号对比续表5.3.4.2时差定位使用示波器与双UHF传感器进行时差定位,判断放电源所在位置,测试结果如表5-8所示。

综合分析:盆式绝缘子特高频信号的时差定位

针对特高频异常间隔,首先进行幅值定位,对比该间隔电缆终端、邻近盆式绝缘子(后文简称盆子),排除外界干扰,寻找幅值最大点,进行粗略定位;利用示波器接入双传感器,进行时差法精确定位;利用格鲁布PD71累积长时间的PRPD图谱,用以判断放电类型。

5.3.4.1 幅值定位

电缆终端与各盆式绝缘子相对位置与距离如图5-24所示,各点特高频测试结果如表5-7所示。

从A、B、C三相电缆终端之间对比可以看出,三相电缆终端均有相同规律特高频异常信号出现,但A、C相信号幅值小于B相,局放源头可能位于B相。从B相电缆终端与附近空气中信号对比可以看出,附近空气中存在类似信号,但幅值较小,局放源头可能位于B相电缆终端。从B相电缆终端与同间隔同相其他盆式绝缘子信号进行对比,其他盆式绝缘子出现类似信号,信号幅值相差不大。幅值定位结果说明,局放源可能位于110kV181电缆终端B相。

图5-24 各盆式绝缘子相对位置与距离

表5-7 各盆式绝缘子特高频信号对比

续表

5.3.4.2 时差定位

使用示波器与双UHF传感器进行时差定位,判断放电源所在位置,测试结果如表5-8所示。

从电缆终端B相与同间隔A、C相的时差来看,始终为电缆终端B相先接收到信号,说明局放源来自电缆终端B相。从电缆终端B相与附近空气中信号对比来看,传感器背对电缆终端与传感器远离电缆终端50cm时,传感器接收到信号滞后于电缆终端,说明局放源来自电缆终端B相,空气中出现的异常信号来自电缆终端B相。

从电缆终端B相与同间隔同相其他盆式绝缘子的时差来看,相对盆式绝缘子2(盆2),电缆终端B相始先接收到信号,Δt·C=3.56m,电缆终端与盆2距离L=3.3m,两者基本一致,说明局放源位于电缆终端B相及以下。相对盆式绝缘子(盆3),电缆终端B相始先接收到信号,Δt·C=1.82m,电缆终端与盆2距离L=1.9m,两者基本一致,说明局放源位于电缆终端B相及以下。

表5-8 时差定位法结果(www.xing528.com)

续表

为进一步判断局放源位置,对比电缆终端B相特高频信号与护层接地线高频CT信号。测点布置与测试结果如图5-25所示,从多周期时域图谱看出,两个通道信号规律一致,脉冲出现相位一致,说明两个信号具有同源性。从时差对比图看出,高频CT信号领先特高频信号,Δt=7.35ns,Δt·C=2.2m。

图5-25 特高频信号(通道1)与高频CT(通道2)信号对比

5.3.4.3 缺陷类型判断

使用格鲁布PD71对电缆终端B相特高频信号与电缆护层接地高频CT信号的PRPD图谱进行长时间累积观察,可以得到局放脉冲的相位聚集特性与统计规律,方便进行缺陷类型判断。从图5-26可以看出,特高频与高频信号均呈现一簇异常信号,信号幅值具有分散性,有极性效应。结合初测数据与图5-25中示波器多周期图谱,可以看出该放电具有绝缘类放电的特征。

图5-26 长时累积PRPD图谱

5.3.4.4 原因分析

该缺陷定位结果为110kV181电缆终端B相,缺陷类型为绝缘类放电,可能原因为:该电缆终端靠近高压导体处存在气隙,如图5-27所示,引起场强畸变导致气隙放电。

图5-27 其他型号电缆终端内部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