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及其影响

亚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及其影响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基本上与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相似,但需要考虑伪共析转变、先共析铁素体析出和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等问题。2)亚(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先共析相的析出是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密切相关的。图14-9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形态示意图工业上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为魏氏组织铁素体,后者称为魏氏组织渗碳体。

亚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及其影响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基本上与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相似,但需要考虑伪共析转变、先共析铁素体析出和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等问题。

1)伪共析转变

图14-8是Fe-Fe3C平衡状态图的左下部分示意图,图中GSE线以上为奥氏体区,GS线以左为先共析铁素体区,ES线以右为先共析渗碳体区。由图可知,亚共析钢自奥氏体区缓慢冷却时,将沿GS线析出先共析铁素体。随着铁素体的析出,奥氏体的碳浓度逐渐向共析成分(S点)接近,最后具有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A1点以下转变为珠光体。过共析钢的情况与此类似,只不过析出的先共析相为渗碳体。

图14-8 先共析相的析出温度范围

如果将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如合金Ⅰ或Ⅱ)自奥氏体区以较快速度冷却下来,在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的情况下,奥氏体被过冷到T1温度以下区域,由于GSG'线和ESE'线分别为铁素体和渗碳体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在此温度以下保温时,将自奥氏体中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在这种情况下,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合金的成分并非是共析成分,并且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含量也与共析成分珠光体不同,随奥氏体的碳含量变化而变化。这种转变称为“伪共析转变”,其转变产物称为“伪共析组织”,E'SG'线以下的阴影区域称为“伪共析转变区”。由图可见,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越低,其伪共析转变的成分范围就越大。

2)亚(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www.xing528.com)

先共析相的析出是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密切相关的。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见图14-8中合金Ⅰ或Ⅱ)奥氏体化后冷却到先共析铁素体区(GSE'线以左区域)或先共析渗碳体区(ESG'线以右区域)时,将有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析出的先共析相的量决定于奥氏体碳含量和析出温度或冷却速度。碳含量越高(或越低),冷却速度越大,析出温度越低,则析出的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量就越少。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细小,等温温度较高或冷却速度较慢时,铁原子可以充分扩散,所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一般呈等轴块状,如图14-9(a)所示。当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较快时,先共析铁素体可能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如图14-9(b)所示。块状和网状铁素体形成时与奥氏体无共格关系。当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中时,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针)状,沿一定晶面向奥氏体晶内析出,此时铁素体与奥氏体有共格关系,如图14-9(c)、(d)所示。

在过共析钢中,先共析渗碳体的形态可以是粒状、网状或针(片)状。但过共析钢在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的情况下,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粒状渗碳体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为网状或针(片)状渗碳体,此时将显著增大钢的脆性。因此,过共析钢的退火加热温度必须在Acm点以下,以避免网状渗碳体的形成。为了消除已经形成的网状或针(片)状渗碳体,应当加热到Acm点以上,使渗碳体全部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使先共析渗碳体来不及析出而发生伪共析转变,得到伪共析组织,然后再进行球化退火处理。

图14-9 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形态示意图

工业上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为魏氏组织铁素体,后者称为魏氏组织渗碳体。魏氏组织及经常与其伴生的粗大晶粒组织会使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性能显著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折温度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消除魏氏组织及粗大晶粒组织,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