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统治对马来亚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日本统治对马来亚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本的分化政策下,马来亚各族群关系,尤其是马来人和华人的关系明显恶化。华人积极抗日,而马来人与日军合作,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日据及日本投降导致马来亚社会治安混乱,一些华人歹徒为非作歹,勒索、收保护费、抢劫、强奸,无恶不作。日本统治马来亚产生的另一个后果是加强了马来亚统一体。

日本统治对马来亚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日本侵略者以亚洲和马来亚的解放者自居,宣传“亚洲是亚洲人的”和“马来亚是马来人的”等理念,前者针对的是英国殖民者,后者针对的则是华人。日本人还向马来人承诺,要结束华人在政治经济上对马来人的“压迫”。在日本的分化政策下,马来亚各族群关系,尤其是马来人和华人的关系明显恶化。

华人积极抗日,而马来人与日军合作,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华人为主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日军进行战斗,而马来人进入行政机构和军警队伍,参与日军对华人的镇压和对抗日军的围剿,结果,华人与日军的对抗,大部分被转化为华人与马来人的摩擦和冲突。一些马来人谎报当地华人为抗日军,许多华人青年因害怕被马来人诬陷,纷纷躲进山林里。[103]在森美兰的马口,一些马来警察与华人冲突后,向日军诬告马口华人都是马共,导致2,000多名华人遭到日军杀害。[104]人民抗日军指责马来人与日军同流合污,打击“通敌者”,杀了一些马来人。而且,马来人也抗拒人民抗日军征用军用物资。

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利益冲突日益加剧。战前华人和马来人的经济领域较少交集,也互不来往。日军占领期间华人经济一落千丈,他们变成“擅自占地者”,开垦土地种稻种菜以维持生计,日本当局也鼓励开荒种地,还制定“勤劳奉仕” 政策,允许华人开垦荒地,种植稻米。据不完全统计,到处开垦土地的农耕华人有40万人,[105]从事农业的华人不可避免与乡村马来人频繁接触,马来农民认为华人侵犯了他们的土地权利,侵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双方冲突加剧。

日据及日本投降导致马来亚社会治安混乱,一些华人歹徒为非作歹,勒索、收保护费、抢劫、强奸,无恶不作。如活动在金马士以北的一群华人歹徒曾洗劫了一个上千人口的马来村庄,将村长女儿先奸后杀,激起马来人的极大愤慨。华人歹徒的恶行都被算到华人头上,马来人喊出了“马来人万岁”“打倒中国人” 等口号,[106]双方矛盾激化。

战前马来人与华人就有经济不平等的矛盾,但没有爆发大冲突,日据时期双方出现敌视和较大冲突,日本人的煽动加剧了冲突。1945年5月日军放火烧了一座位于新加兰郊区的清真寺,并嫁祸于人民抗日军,结果引发马来人攻击华人。[107]日本投降后,马来亚处于混乱状态,马来人担心华人要控制国家,人民抗日军则惩治马奸,马来人在村长和宗教领袖领导下组织起来,对华人进行以牙还牙的报复,加之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将武器送给马来人,使得日军投降后马来亚发生多起族群冲突事件。

日本统治马来亚产生的另一个后果是加强了马来亚统一体。一方面,日本将槟城、马六甲和其他九个马来土邦组成一个行政单位,加强了这些地方的联系,这是战后马来亚联合邦的雏形。另一方面,日据时期马来亚各族群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马来亚独立运动的开展。马来民族主义指向马来亚独立,而两大外来族群——华人和印度人,尽管民族主义指向自己的祖籍国,但同时也积极支持马来亚独立。华人为主的马共和人民抗日军提出马来亚独立的主张,而印度人也对安生立命的马来亚更加关注,愿意为马来亚独立而努力,“当鲍斯到来之际,许多马来亚印度人感到他们不仅仅是在为印度的独立而奋斗,同时也是在为马来亚的独立而奋斗……”[108]

总之,日本占领马来亚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人被打得节节败退,完全失去了以往的傲慢,以那样狼狈的姿态失去马来亚,打破了他们“不可战胜”的神话殖民地人民不再仰视英国人,反而激起反英情绪,这对于英国人战后重新统治马来亚打上长长的阴影;共产党和人民抗日军力量壮大,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战后马来亚权力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华人和马来人的关系日益紧张,战前甚少冲突的两大族群出现明显仇视和对抗,为日后族群冲突埋下祸根。这一切深深影响到战后马来亚的历史

图4-3 1945年8月,日军向英军投降

图片来源:《马来亚公报》(Federation of Malaya Official Year Book)

【注释】

[1]K. Gin Ooi, ed.,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 Vol. 1, ABCCLIO, 2004, p. 502.

[2][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295页。

[3]L. A. Mills, British Rule in Eastern Asia: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ritish Malaya and Hong Kong, London, 1942, p.60.

[4][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297页。

[5][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301页。

[6]J. M. Gullick, Malaya, London: Earnest Benn Ltd., 1964, pp.52-56.

[7]彭家礼:《英属马来亚的开发》,第51页。

[8]彭家礼:《英属马来亚的开发》,第52-54页。

[9]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经济),新加坡:星洲日报社,1940年,1977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496页。

[10]叙华:《槟榔屿华侨社会生活片面观》,载《马六甲明星慈善社十周年纪念刊》,出版地不详,1933年,下编,第111页。

[11]详见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经济),第341页。

[12]彭家礼:《英属马来亚的开发》,第55页。

[13]彭家礼:《英属马来亚的开发》,第49页。

[14]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167页。

[15]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19页。

[16]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经济),第496页。

[17]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经济),第316页。

[18]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19页。

[19]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30), Ed by L. Jarman, 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55—1941), Volume 9,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8, p551.

[20]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Malaya, Kuala Lumpur, p.203.

[21]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34), Volume 10, p363.

[22]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37),Volume 11, p203.

[23]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38),Volume 11,p342.

[24]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01—1910), Volume 5-6, pp.274、81、554.

[25]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11—1920), Volume 6-7, pp.554、76、133、188、277、477.

[26]Annual Report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921—1928), Volume 7-9, pp.626、126、263、391、527、659、153、306.

[27]Ed. By Robert L. Jarman, 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855—1941),Volume9、10、 11(1927—1941),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8, 相关年份。

[28]罗圣荣:《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第55页。

[29][新]苏瑞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的印度移民》,《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4期。

[30][新]苏瑞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的印度移民》,《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4期。

[31]Ken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1786—1957), p.311.

[32]陈鸿瑜:《马来西亚史》,第220-221页。

[33]Lee Yong Leng,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in Sarawak, Singapore, 1970, p.103.

[34]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39页。

[35]傅无闷编:《南洋年鉴》,新加坡:南洋商报社,1939年,第14-15页。

[36]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45页。

[37][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255-257页。

[38]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46页。

[39]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47页。

[40]前引梁志明主编:《殖民主义史 · 东南亚卷》,第250页。

[41]Ken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1786—195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257.

[42]Virginis Thompson and Richard Adloff, Minority Problems in Southeast As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111.

[43]Ken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1786—1957), p.280.

[44]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0页,表10-1。

[45]Ken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1786—1957), p.215

[46]巴素:《东南亚之华侨》,第395-396页。

[47]范若兰:《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年)》,第108页。

[48]Lee Yong Leng, Population & Settlement in Sarawak, pp. 60, 71, 84,91,110.

[49]高治福:《1947年至1983年砂拉越华人方言群体的组成与成长》,载《砂拉越华人研究译文集》,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2003年,第92页。(www.xing528.com)

[50]L. W. Jones, North Borneo,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Population, 1960,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Kuching, Sarawak, 1962.

[51]P. Loh, The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Approach to Malay Education, Jurnal Pendidikan(《教育学》), Vol I, No. 1, 1970, p.1-17.

[52]K. E. Kiat,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the Founding of the Malay College, Jurnal Pendidikan(《教育学》), Vo Vol I, No. 1, 1970, p.35-41.

[53]N. J. Ryan, The Malay College, Malaysia in History, Vol. VIII, No.2, April 1964, p.25-32.

[54]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218页。

[55][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221页。

[56][马]杨佳佳:《政府的教育政策对砂拉越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1841—1989)》,古晋: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2011年,第18、24、30页。

[57]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经济),第656、692、705页。

[58]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经济),第716-717、729、744页。

[59][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231页。

[60]钱鹤编:《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上海;暨大南洋文化部印行,1930年,第534页。

[61]范若兰:《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年)》,第129页。

[62]Federation of Malaysia, Educational Statistics, 1938—1967, Kuala Lump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68, p.35.

[63]《星洲十年》(文化),第647、648页。

[64]Grown Copyright Reserved, Education in Malay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Appoi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London, 1939, p.23.

[65][英]巴素:《东南亚之华侨》,第399-400页。

[66]范若兰:《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年)》,第161-162页

[67]C. A. Wlieland, British Malaya: A Report on the 1931 Census, London: Government Pinter, 1932, p.93.重新计算。

[68]Philip Loh Fook Seng, Seeds of Separatism: Educational Policy in Malaya 1874—1940,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92.

[69]《南洋烈士殉义表》,见蒋永敬编:《华侨开国革命史料》,台北:中正书局,1977年,第294-296页。

[70]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290页。

[71]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401页。

[72]陈嘉庚:《南侨回忆录》,新加坡怡和轩,1946年,第313页。转引自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400页。

[73]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华侨革命史》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第659-660,705-706页。转引自钱江:《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成立与捐赠活动》,未刊稿。

[74]R. Soernarno, Malay Nationalism 1900—1945,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1, March 1960, pp.5-8.

[75]William R. Roff, 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 2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54-155.

[76]Stanley S. Bedlingto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e Building of New Stat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8, p.56.

[77]陈晓律等著:《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族与权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91页。

[78]Boon Kheng Cheah, Red Star over Malaya: Resistance and Social Conflict During and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1-46, 4th ed., Southeast Asian Classic Reprints (Singapore: NUS Press, 2012), 10-11.

[79][马]拉丁 · 苏那诺:《马来民族主义》,转引自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第489页。

[80][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92页。

[81][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94页。

[82][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95页。

[83]林远逃、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424页。

[84][马]萧依钊主编:《走过日据:120位幸存都的泣血记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3页。

[85][马]蔡增聪主编:《她们的三年零八个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2013年。[马]萧依钊主编:《走过日据:120位幸存都的泣血记忆》。

[86][新]许云樵等编:《新马华人抗日史料》,文史出版私人有限公司,1984年,第732-733页。

[87][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00页。

[88][马]蔡增聪主编:《她们的三年零八个月》,第55页。

[89]吴体仁:《日本压迫下的马华经济》,南侨筹赈总会编纂委员会编:《大战与南侨:马来亚之部》,新加坡:新南洋出版社,1947年,第39-40页。

[90]罗圣荣:《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第116页。

[91]具体各独立大队建立时间、领导人、规模等详见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05-107页。

[92]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香港:见证出版公司,1992年,第1页。

[9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445-446页。

[94][英]巴素:《近代马来亚华人》,张奕善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82页。

[95]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1页。

[96][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18页。

[97]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443页。

[98]《南岛之春》,新加坡:马来亚出版社,1946年,第23页。

[99]《南岛之春》,第26页。

[100]罗圣荣:《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第106页。

[101]罗圣荣:《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第115页。

[102]陈鸿瑜:《马来西亚史》,第250-251页。

[103][马]萧依钊主编:《走过日据:120位幸存都的泣血记忆》,第49页。

[104][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03页。

[105][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349页。

[106]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60、121页。

[107][马]萧依钊主编:《走过日据:120位幸存都的泣血记忆》,第163页。

[108]Charles Gamba, The National Union of Plantation Workers: The History of the Plantation Workers of Malaya 1946—1958, Singapore, 1962, p.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