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腊肉的起源与含义

腊肉的起源与含义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周代之前,腊肉使用的名称为“腶脩”。后来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祭之日。据道教人士介绍,迄今为止在民间祭祀活动中所供献的牛尾、腊肉、羊蹄、鸡头、小鱼、五谷等祭品,仍称为“腊”。《易·噬嗑》有“噬腊肉”的记载。腊肉作为肉类食品的一种,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和各自特殊的风味,如浙江的金华火腿,云南的火腿,陇西的腊肉、火腿、金钱肉,四川熏肉等等。腊肉挂晒腊肉腌制

腊肉的起源与含义

周礼·有司彻》载:“(主妇)兴,入于房,取糗与腶脩,执以出。”其意是初嫁新娘,开始下厨做饭,端出炒好的熟面和干肉。东汉史学家郑玄注:“腶脩者,即加姜桂而捶捣的干肉。”另注:“腶脩,捣肉之腹。”这里所说的“捶捣”,是指将加入姜桂佐料的生肉进行反复揉搓,击打后晒置。按现代辞书解释,“腶脩”即腊肉

晋书·陆纳传》记载:孔子三十岁后广收门徒,开私人讲学之风,收徒的受礼仪式是“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腶脩各一柈”。说明周代之前,腊肉使用的名称为“腶脩”。其制作过程《礼记·内则》中说:“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

史记正义》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说文·肉部》载:“腊,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后来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祭之日。这里所说的“腊祭”一词,是指捕猎禽兽于年终腊祭先祖的活动,但是腊祭活动中所供奉的三牲或干肉,在中国古代最早称为“ 蜡肉”。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民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喇嘛山、阴阳山年终祭祀活动就沿袭了这种古老的习俗。据道教人士介绍,迄今为止在民间祭祀活动中所供献的牛尾、腊肉、羊蹄、鸡头、小鱼、五谷等祭品,仍称为“腊”。从上述史籍记载和地方习俗说明,“腊”指的是祭祀用的具体祭品。

《易·噬嗑》有“噬腊肉”的记载。《周礼·天官·腊人》载:“腊人,掌干肉。”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腊肉是“坚刚之肉”。后来,人们习惯将腊月或冬天腌制的肉类叫作腊肉,或叫作干肉。现代辞书对腊字的释注是:①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②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等,称腊肉。(www.xing528.com)

腊肉作为肉类食品的一种,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和各自特殊的风味,如浙江的金华火腿,云南的火腿,陇西的腊肉、火腿、金钱肉,四川熏肉等等。

腊肉挂晒

腊肉腌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