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准与轴线:位置公差在制造中的重要性

基准与轴线:位置公差在制造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形状公差相比,位置公差存在基准。图2.16位置度孔的轴线要求按基面定位,公差带是直径为 0.1 mm,且以孔的理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基准与轴线:位置公差在制造中的重要性

1.基本概念

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方向或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与形状公差相比,位置公差存在基准。基准是反映被测要素方向或位置的参考对象,通常为点、线、面等,图样上给出的基准都是理想的,即基准本身不存在形状误差,常见基准包括单一基准、组合基准、三基面体系基准等。位置公差带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被测实际要素位于此区域内为合格。

2.常见的位置公差

根据关联要素对基准的功能要求,位置公差又分为位置度、同心度(用于中心点)、同轴度(用于轴线)、对称度、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六类。

(1)位置度。

一个形体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允许自身位置变动的范围,即形体的轴线或中心平面的实际位置相对理论位置的允许变动范围。定义轴线或中心曲面的意义在于避开形体尺寸的影响。

位置度公差用来控制被测实际要素相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变动量,其理想位置是由基准和 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理论正确尺寸是不附带公差的精确尺寸,用以表示被测理想要素到基准之间的距离,在图样上用加方框的数字表示。它分为:点的位置度、线的位置度、面的位置度,如图2.16所示。

图2.16 位置度

孔的轴线要求按基面定位,公差带是直径为 0.1 mm,且以孔的理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2)同心度和同轴度。

同心度是同轴度的特殊形式。当被测要素为圆心(点)、薄型工件上的孔或轴的轴线时,可视被测轴线为被测点,它们对基准轴线的同轴度即为同心度。故对同心度的测量可以进行投影测量。同轴度误差直接影响着工件的配合精度和使用情况。而同轴度误差反应在截面上的圆心的不同心即为同心度,同心度误差即为圆心的偏移程度。

同轴要素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其功能要求也各不相同,为此应给出不同形式的同轴度公差要求,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标注。应当指出:无论哪种形式的同轴度公差要求,其被测与基准要素均为中心要素(轴线),故在标注时框格指引线箭头和基准符号均应与相应的尺寸线对齐,如图2.17所示。

(www.xing528.com)

图2.17 同轴度公差标注

图 2.17 的中间齿轮座用于支承中间齿轮,为保证安装在其上的中间齿轮与齿轮系相关齿轮间正确啮合,必须使其安装位置正确。该零件上φ30 mm圆柱面作为安装定位面,而(φ25 mm圆柱面是中间齿轮回转中心面,因而必须保持两轴线间同轴,才能保证其正确的啮合位置,故给出同轴度公差。

(3)对称度。

对称度指的是所加工尺寸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对称度要求的公差值范围内,且相对通过基准轴线的辅助平面对称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属位置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相对基准中心平面(中心线、轴线)对称配置的两个平面(或直线)之间的区域。其分为面对面(a)、线对面(b)、面对线(c)、线对线(d)的对称度。

对称度一般控制理论上要求共面的被测要素(中心平面、中心线或轴线)与基准要素(中心平面、中心线或轴线)的不重合程度,如图2.18所示。φD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相对于A—B公共基准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图2.18 对称度

对称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相对基准中心平面(或中心线、轴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的区域。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均为中心要素,且应重合。

(4)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

线轮廓度是对曲线形状的要求,是限制实际曲线对理想曲线变动量的一项指标。线轮廓度的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面轮廓度是限制实际曲面对理想曲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它是对曲面的形状精度要求。描述曲面尺寸准确度的主要指标为轮廓度误差,它是指被测实际轮廓相对于理想轮廓的变动情况,表现形式和图2.15一致。

方向公差这里不做详述,详细可参考 GB/T 1182—2018。跳动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跳动公差是按测量方式定出的公差项目。跳动误差测量方法简便,但仅限于应用在回转表面,如图2.19所示。

图2.19 跳动公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