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位置度控制应用:建立理论轴线,控制公差效应

位置度控制应用:建立理论轴线,控制公差效应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11所示是一个定位四个孔的位置度控制应用。2)起始于基准B和C的公称尺寸用来建立四个孔的理论轴线位置。这四个孔的轴线的公称尺寸没有公差,所以从基准到特征,特征到特征的尺寸链上没有公差累积效应。3)公差控制框包含以下必要的信息:①位置度公差符号。当实际加工孔的尺寸由MMC向LMC变化时,位置度公差带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量。当孔的尺寸为φ8.5mm时,最多可以补偿0.2mm的公差,最终的位置度公差为φ0.35mm。

位置度控制应用:建立理论轴线,控制公差效应

图7-11所示是一个定位四个孔的位置度控制应用。

978-7-111-54292-6-Chapter07-11.jpg

图7-11 位置度的应用

图7-11中的关键控制如下:

1)为测量参考的基准参考框架的建立。基准特征A被指定为主定位基准,基准特征B被指定为次定位基准,基准特征C被指定为第三定位基准。这些基准特征微观上都有高点,这些高点可以用来在测量或加工过程中建立模拟基准。这三个基准特征建立起来的基准框架由三个依次相互垂直的面组成,先建立主定位面,然后次定位面垂直于主定位面建立,第三定位面垂直于主定位面再垂直于次定位面建立。

建立主定位面要确定至少三点接触主定位基准特征A,如果基准特征A上的高点分布在中间位置,可以想象这个零件会产生晃动,进而导致定位面很低的可重复再现性问题。

当主定位面建立后,次定位面垂直于主定位面,并且次定位面要保证至少和次定位基准特征B至少两点接触。同样地,次定位面也可能不稳定,产生摇晃而导致的可重复性差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度或垂直度来减少这种问题。

第三定位面垂直于主定位面和次定位面,由第三定位基准特征C建立。保证主定位面与零件的基准特征A至少三点接触,次定位面与基准特征B至少两点接触,第三定位面与零件的基准特征C至少一点接触。至此,测量和检测零件的三个基准面建立完毕,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尺寸定义。(www.xing528.com)

2)起始于基准BC的公称尺寸用来建立四个孔的理论轴线位置。这四个孔的轴线的公称尺寸没有公差,所以从基准到特征,特征到特征的尺寸链上没有公差累积效应。每一个孔都被定义了一个理想的位置。这个理想的位置是加工的目标位置。但是理想位置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对这些理想位置建立公差带,这些公差带由公差控制框描述。

3)公差控制框包含以下必要的信息:

①位置度公差符号。

②公差带的形状描述或默认形状。图7-11中的公差带是一个圆柱面公差带。圆柱面公差带的轴线和孔的理想轴线重合。实际加工孔的匹配尺寸轴线必须位于这个公差带内。

③圆柱面公差带的直径为φ0.15mm。

④公差控制框中使用了修正符号。这种情况下,当这四个孔的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φ8.3mm时,圆柱面公差带直径为φ0.15mm。当实际加工孔的尺寸由MMC向LMC变化时,位置度公差带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量。当孔的尺寸为φ8.5mm(LMC)时,最多可以补偿0.2mm的公差,最终的位置度公差为φ0.35m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