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分析设计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结构组成的数量、形态吻合关系等,通过结构制图和某些直观的实验方法,将整体结构分解成基本部件的设计过程。主要用于前衣身,作出胸部隆起的状态。作用是使服装卡腰呈现人体曲线美。3.衣袖覆盖于人体手臂的服装部件。

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一、基本概念

1.服装结构

服装各部件和各层材料的几何形状以及相互结合的关系,包括服装各部位外部轮廓线之间的组合关系;部位内部的结构线以及各层服装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2.结构制图

也称“裁剪制图”,是对服装结构通过分析计算在纸张或布料上绘制出服装结构线的过程。

3.结构平面构成

也称“平面裁剪”,是最常用的结构构成方法。是分析设计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结构组成的数量、形态吻合关系等,通过结构制图和某些直观的实验方法,将整体结构分解成基本部件的设计过程。

4.结构立体构成

也称“立体裁剪”,能形象地表现服装与人体间对应关系,常用于款式复杂或悬垂性强的面料的服装结构。将布料覆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剪切,直接将整体结构分解成基本部件的设计过程。

5.结构制图线条

(1)基础线:结构制图过程中使用的纵向和横向的基础线条。上装常用的横向基础线有基准线、衣长线、落肩线、胸围线、袖窿深线、腰节线等;纵向基础线有止口线、叠门线、撇门线、肩宽线、胸宽线、背宽线、背中心线等。下装常用的横向基础线有基准线、裤长线、腰围线、臀围线、横裆线、中裆线、脚口线等;纵向基础线有侧缝线、前裆直线、前裆内撇线、后裆直线、后裆内撇线等。

(2)轮廓线:构成服装部件或成型服装的外部造型的线条。如领部轮廓线、袖部轮廓线、底边线、烫迹线等线条。

(3)结构线:能引起服装造型变化的服装部件外部和内部缝合线的总称。如止口线、领窝线、袖窿线、袖山弧线、腰缝线、上裆线、底边线、省道、折裥线等线条。

6.各种图示

(1)效果图:也称“时装画”,是设计师为表达服装的设计构思以及体现最终穿着效果的一种绘图形式。

(2)设计图:也称“款式结构图”,为表达款式造型及各部位加工要求而绘制的造型图,一般是不涂颜色的单线墨稿画。要求各部位成比例,造型表达准确,工艺特征具体。

(3)示意图:为表达某部件的结构组成、加工缝合形态、缝迹类型以及成型的外部和内部形态而制定的一种解释图,在设计、加工部门之间起沟通和衔接作用。有展示图和分解图两种。展示图表示服装某部位的展开示意图,通常指外部形态的示意图,作为缝纫加工时使用的部件示意图;分解图表示服装某部位的各部件内外结构关系的示意图。

二、部位术语

1.肩部

肩部是指人体肩端点至颈侧点之间的部位。

(1)总肩宽:自左肩端点通过颈椎点至右肩端点的宽度,简称“肩宽”。

(2)前过肩:前衣身与肩缝缝合的部位。

(3)后过肩:后衣身与肩缝缝合的部位。

2.胸部

胸部是指前衣身最丰满的部位。

(1)领窝:前后衣身与衣领缝合的部位。

(2)门襟和里襟:门襟是锁扣眼一侧的衣片;里襟是钉纽扣一侧的衣片。

(3)门襟止口:门襟的边沿,有连止口和加过面两种形式。

(4)叠门:门、里襟重叠的部位。叠门量一般为1.7~8cm之间,一般是服装材料越厚重,使用的纽扣越大,叠门宽度越宽。

(5)扣眼:纽扣的眼孔。有锁眼和滚眼两种,锁眼根据扣眼前端形状分圆头锁眼和方头锁眼。扣眼排列形状一般有纵向排列与横向排列,纵向排列时扣眼正处于叠门线上,横向排列时扣眼要在止口线一侧并超越叠门线0.2cm左右。

(6)眼档:扣眼间的距离。眼档的制定一般是先制定好首尾两端扣眼位置,然后平均分配中间扣眼位,根据造型需要也可间距不等。

(7)驳头:衣身随领子一起向外翻折的部位。

(8)驳口:驳头里侧与衣领的翻折部位的总称,是衡量驳领制作质量的重要部位。

(9)串口:领面与驳头的缝合部位。

(10)摆缝:前、后衣身的缝合部位。

3.背缝

背缝是指为贴合人体或造型需要在后衣身上设置的缝合部位。

4.臀部

臀部是指对应于人体臀部最丰满的部位。

(1)上裆:腰头上口至裤腿分衩处之间的部位,是衡量裤装舒适与造型的重要部位。

(2)横裆:上裆下部最宽处,是关系裤子造型的重要部位。

(3)中裆:脚口至臀部的1/2处左右,是裤筒造型的重要部位。

(4)下裆:横裆至脚口之间的部位。

5.省

省是指为适合人体或造型需要,将一部分衣料缝去,以作出衣片曲面状态或消除衣片浮起余量。省由省道和省尖两部分组成,按功能和形态进行分类:

(1)肩省:省底作在肩缝部位的省道,常作成钉子形,且左右两侧形状相同。分为前肩省和后肩省。前肩省是作出胸部隆起状态及收去前中线处需要撇去的浮起余量;后肩省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状态。

(2)领省:省底作在领窝部位的省道,常作成钉子形。作用是作出胸部和背部的隆起状态,用于连衣领的结构设计,有隐蔽的优点,常代替肩省。

(3)袖窿省:省底作在袖窿部位的省道,常作成锥形。分为前袖窿省和后袖窿省,前袖窿省作出胸部隆起的状态;后袖窿省作出背部隆起的状态。

(4)侧缝省:省底作在侧缝部位的省缝,常作成锥形。主要用于前衣身,作出胸部隆起的状态。

(5)腰省:省底作在腰部的省道,常作成锥形或钉子形,使服装卡腰,呈现人体曲线美。

(6)胁下省:省底作在胁下部位的省道。作用是使服装卡腰呈现人体曲线美。

(7)肚省:前衣身腹部的省道。作用是为符合腹部凸起的状态

6.裥

为适合体型及造型需要,将部分衣料折叠熨烫而成,由裥面和裥底组成。

7.褶

为符合体型和造型需要,将部分衣料缝缩而形成的褶皱。

8.分割缝

为符合体型和造型需要,将衣身、袖身、裙身、裤身等部位进行分割而形成的缝子。如刀背缝、公主缝。(www.xing528.com)

9.衩

为服装的穿脱行走方便及造型需要而设置的开口形式。如背衩、袖衩等。

10.塔克

将衣料折成连口后缉成细缝,起装饰作用,取自于英语tuck的译音。

三、部件术语

1.衣身

覆盖于人体躯干部位的服装部件,是上装的主要部件。

2.衣领

围于人体颈部,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部件。领安装于衣身领窝上,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领上口:领子外翻的翻折线。

(2)领下口:领子与衣身领窝的缝合部位。

(3)领外口:领子的外沿部位。

(4)领座:领子自翻折线至领下口的部分。

(5)翻领:领子自翻折线至领外口的部分。

(6)领串口:领面与过面的缝合部位。

(7)领豁口:领嘴与领尖间的最大距离。

3.衣袖

覆盖于人体手臂的服装部件。袖山缝合于衣身袖窿处,衣袖包括以下几部分:

(1)袖山:袖子与衣身袖窿缝合的部位。

(2)袖缝:衣袖的缝合部位,按所在部位分前袖缝、后袖缝、中袖缝等。

(3)大袖:袖子的大片。

(4)小袖:袖子的小片。

(5)袖口:袖子下口边沿部位。

(6)袖克夫:缝在袖子下口的部件,起束紧和装饰作用,取自于英语cuff的译音。

4.口袋

插手和盛装物品的部件,按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可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5.襻

起扣紧、牵吊等功能和装饰作用的部件,由布料和缝线制成。

6.腰头

与裤身、裙身的腰部缝合的部件,起束腰和护腰作用。

四、结构制图术语

(一)基础线

1.衣身基础线

前、后衣身基础线共有17条,如图1-2所示。

1上平线;2衣长线;3胸围线;4腰围线;5前中线;6驳折线;7胸宽线;8背宽线;9前领窝宽;10前领窝深;11后领窝深;12后领窝深;13肩斜线;14 BP;15背中线;16领座高;17翻领宽。

2.袖片基础线

袖片基础线共有11条,如图1-3所示。

1袖口线;2袖长线;3袖山高线;4前袖线;5后袖线;6袖中线;7袖肘线;8前袖山肩线;9后袖山肩线;10袖弯量;11后袖衩线。

3.裤片基础线

前、后裤片基础线共有17条,如图1-4所示。

1裤长线;2上平线;3上裆线;4臀围线;5中臀围线;6中裆线;7侧线;8前臀围大;9前撇量;10后臀围大;11后撇量;12前烫迹线;13后烫迹线;14前腰围大;15后腰围大;16前窿门大;17后窿门大。

(二)结构线

1.衣身、衣领结构线

图1-2中有结构线20条,包括:

图1-2 衣身基础线与结构线

①止口线;②叠门线;③后领窝线;④驳折线;⑤驳头止点;⑥肩斜线;⑦袖窿线;⑧摆缝线;⑨袋位线;⑩底边线;⑪扣眼位线;⑫肩点;⑬门襟线;⑭背缝线;⑮开衩线;⑯分割线;⑰领中线;⑱翻领外轮廓线;⑲领下口线;⑳前领窝线。

2.衣袖结构线

图1-3中有结构线12条,包括:

图1-3 袖片基础线与结构线

①前袖缝线;②前偏袖线;③后袖缝线;④后偏袖线;⑤袖山弧线;⑥袖底弧线;⑦袖肥大;⑧后偏袖大;⑨袖衩宽;⑩袖衩长;⑪袖口大;⑫前偏袖大。

3.裤片结构线

图1-4中有结构线15条,包括:

图1-4 裤片基础线与结构线

①侧缝线;②前下裆线;③后下裆线;④前上裆线;⑤后上裆线;⑥腰缝线;⑦后袋线;⑧省道线;⑨裥位线;⑩脚口线;⑪里口线;⑫外口线;⑬上口线;⑭下口线;⑮前侧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