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纬缩问题在高密府绸织物生产中的应用

如何解决纬缩问题在高密府绸织物生产中的应用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纬缩是纬纱扭结织入布内,或者起圈呈现于布面上的一种密集疵点。在纯棉高密府绸织物上,由于经纱的棉杂竹节,容易在织造中产生气圈纬缩。扭结纬缩主要是梭子从换梭侧投向开关侧进入梭口时产生的。经现场观察和实物分析,经向一直条起圈纬缩是在梭子出梭口时产生的。分散性纬缩形成的原因如下。由于张力不足,纬纱易于退绕,起圈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布面容易产生纬缩。

如何解决纬缩问题在高密府绸织物生产中的应用

纬缩是纬纱扭结织入布内,或者起圈呈现于布面上的一种密集疵点。当纬纱织入时,由于原纱本身或织机机械方面存在缺点,未能将它平直地打入织口,因而在布面上造成许多星状扭结或毛圈形的小辫。

纬缩疵点常见于细号(支)高密纯棉织物(如府绸、斜卡及贡缎等)品种上。在涤棉混纺细平布、府绸、卡其等织物上,则是主要织疵。在纯棉高密府绸织物上,由于经纱的棉杂竹节,容易在织造中产生气圈纬缩。在涤/棉织物上,为了充分发挥挺、滑、爽的优良服用性能以及防止穿着后起毛、起球的弊病,经纬纱的捻度配置,一般大于同号(支)纯棉纱;此外,涤纶纤维具有弹性好、成纱抗捻性强等特性,因此织造时,纬纱稍有松弛就会产生扭结纬缩。

纬缩疵点在布面上的形态,大体可分为扭结纬缩、经向一直条纬缩、一处性方块形纬缩以及分散性纬缩四种类型。

1.扭结纬缩

极大部分产生在离换梭侧布边250~300mm的区域,在布面呈明显的小圈,凸出布面或交织在布内,其长度为6~25mm。扭结纬缩主要是梭子从换梭侧投向开关侧进入梭口时产生的。

2.经向一直条纬缩

一般分布在两侧布边区域,如府绸织物极大部分离布边5~10cm。在距离纬缩疵点1~5cm后面的经纱上,一般都附有棉杂、竹节、结头、硬块等疵点。经现场观察和实物分析,经向一直条起圈纬缩是在梭子出梭口时产生的。

3.一处性方块形纬缩

府绸织物上长方形的块状纬缩几乎全部发生在两侧布边,其分布宽度一般在30~40mm,长度20~30mm。分布虽然密集,但仍有间隔。经实物分析,一处性方块形纬缩是在梭子出梭口时产生的。

4.分散性纬缩(www.xing528.com)

疵点分布无规律性,纬缩起圈宽度较小,最小只有1~2mm,不易发现,常发生漏验。

分散性纬缩形成的原因如下。

(1)原纱质量不良。织制细号(支)高密府绸、斜卡、贡缎一类织物时,当纬纱导入梭口后,其长度一般在平综时已被固定,随着钢筘的推动,纬纱从原来较长的位置上而转变到较短的织口位置上,纬纱张力处于逐渐变化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上、下层经纱亦在移动,如果经纱上附着茸毛、竹节、棉结杂质较多或综框位置不正、综框跳动等都会影响纬纱的顺利滑行,使其屈曲而扭捻,造成一处性方块形或经向一直条的纬缩疵点。

(2)纬纱的捻度过高。纬纱是由棉纤维加捻而形成的。棉纱加捻是为了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度,从而使纱线获得较好强力。然而,加捻的纬纱,使棉纱获得潜在的反捻回扭转力,此力随棉纱捻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织造过程中,纬纱内在的反捻回扭转力,若超过纬纱织入梭口时所具备的张力,就有可能造成扭曲起圈,产生纬缩。因此,纬纱的捻度越大,出现纬缩疵点的机会就越多。涤棉织物的纬纱捻度一般大于纯棉织物,故更易产生纬缩。

(3)纬纱的回潮率过低。纬纱内在的反捻回扭转力与纬纱回潮率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纬纱的回潮率过低,或纬纱过于干燥,纤维间的弹性相对增强,摩擦力则减小,促使反捻回扭转力增加,纱管上卷绕的纱圈就较松。当织造时,纬纱在梭子瓷眼引出处的摩擦系数亦随着减小。由于张力不足,纬纱易于退绕,起圈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布面容易产生纬缩。

(4)梭口清晰度不良。

①梭口不清,上、下两层经纱张力差异过大,梭口满开时,上层经纱有荡纱现象。贡缎、斜卡织物的综框页较多,如综框高低稍有不齐,或左右两面高低不平,开口则不清晰,易产生纬缩。

②综夹失落,下层经纱过高;吊综太松,综框运动不稳;缎纹织物采用羊角吊综装置时,羊角转子缺油,回转不灵活;纬纱通过梭道受到阻碍或外力影响等,布面均会出现分散性纬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