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拍摄干预的艺术:深入了解拍摄对象

拍摄干预的艺术:深入了解拍摄对象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深入了解拍摄对象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特征,抓取其最本质的特点,在不得不进行干预的时候,能够给出符合拍摄对象行为特征的建议和意见,而不是想当然地要求被拍摄对象按照导演的意图来“表演”,或者是不顾拍摄对象的感受,采用极端方式达到某种“真实”的目的。所以,纪录片在拍摄时最该在意的或许不是是否进了干预和导演,而是你能不能抓住拍摄对象的真实意愿,反映出他们本真的行为逻辑。

拍摄干预的艺术:深入了解拍摄对象

纪实的前提是记录下拍摄对象的真实行为,这个真实是指不被操控和导演,能够呈现出拍摄对象的本真状态。问题是怎样才算本真状态?我们知道,人们只要被注视,就会较之前没被注视时产生行为上的变形,也就是说只要拍摄对象意识到他被拍摄甚至被传播,就会和非拍摄时的状态不一样。那么,纪录片导演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最大限度地为观众还原出被拍摄对象的本真状态呢?

一个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深入了解拍摄对象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特征,抓取其最本质的特点,在不得不进行干预的时候,能够给出符合拍摄对象行为特征的建议和意见,而不是想当然地要求被拍摄对象按照导演的意图来“表演”,或者是不顾拍摄对象的感受,采用极端方式达到某种“真实”的目的。比如有一位导演在拍摄他患病母亲的纪录片时,经常采用突然闯入的方式进行拍摄,因为他觉得这样才能捕捉到母亲的真实状态,这常常让母亲措手不及,也深感不快。因为他母亲一贯注意仪态,总愿意以最好的形象示人,在每次知道自己要被拍摄时,总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但儿子却总是把这个愿望打破。那么,哪种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呢?(www.xing528.com)

其实两种情况都是真实,问题在于你的价值倾向在哪里,还有是否表现出了对拍摄对象的足够关怀和尊重。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儿子所追求的真实仅是出于自己的单方面诉求,它真实却残酷,并且也不能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真实意愿。相比较母亲不愿示人的衰弱和不堪,在被拍摄时尽量以最好的姿态出现,才是她最本真的愿望。或许用母亲的这种状态去构架内容、捕捉细节,更能够反映所谓真实,也更可以向拍摄对象表达敬意。所以,纪录片在拍摄时最该在意的或许不是是否进了干预和导演,而是你能不能抓住拍摄对象的真实意愿,反映出他们本真的行为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