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土工织物的反滤机理

研究土工织物的反滤机理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工织物反滤功能的机理与粒状材料反滤层的机理不完全相同。图4.10土工织物相邻土体形成滤层关于“天然反滤”层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土工织物与相邻土层的水头变化情况来说明,示于图4.11中。上面简单地介绍了织物反滤的“天然滤层”机理,以及试验和现场观测到的现象。图4.12砂砾料反滤层与土工织物反滤层对比示意图应当说明,上述过程主要是对砂性土或粉质土而言的。

研究土工织物的反滤机理

土工织物反滤功能的机理与粒状材料反滤层的机理不完全相同。在这里,我们先讨论织物反滤的机理,再比较与粒状反滤的异同。

按近年比较流行的说法,织物反滤的机理可以解释为一种“催化剂”(Calalyst)作用,其含义概述如下。

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土工织物本身并不直接起过滤阻土作用,而是在靠近织物处诱发被保护土形成一层“内部天然滤层”,如图4.10所示。该“天然滤层”可起反滤保护作用。而织物的存在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Koerner R M,2005)。Giroud并且认为,如果织物直接阻挡住被水流带动的土颗粒,那么很可能织物被淤堵,从而降低织物的透水性。可见,滤层只要起保护骨架的作用即可,而“保护全部土颗粒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有害的”(Giroud J P 1996)。由此,我们可以对织物滤层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土工织物反滤层应当长期地具有足够的透水性和一定的阻土性。

图4.10 土工织物相邻土体形成滤层

关于“天然反滤”层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土工织物与相邻土层的水头变化情况来说明,示于图4.11中。开始时织物没有被堵,织物的渗透性比土大得多,故土中的水力比降比织物的水力比降大得多。如果土层中较大的水力比降能将细颗粒带动,则细粒的流失将会从土与织物交界面向土内部发展,而被带动的细粒将进入织物而被阻滞下来(或者可能通过织物而排向下游),于是织物的渗透性会有所降低,相应地织物中的水力比降会有所增加,并导致相邻土层渗透比降的减小,同时渗透系数增大,当这个过程继续发生,相邻土层一定厚度内的水力比降减少到某一值i时,渗透力将不足以带动土粒,于是细粒流失现象将逐渐停止。这种流失停止的现象会在土—织物滤层系统的表面一定范围以外出现,而在该范围内的土层,则随着部分细粒的流失,逐渐形成一薄层由较粗颗粒组成的“拱架”,这种“拱架”阻挡了土粒的移动,表明它具有一定的过滤性能,该薄层可称为“内部天然滤层”。根据一组土—土工织物系统的渗滤试验实测,在渗流稳定后,土工织物上游一侧被保护砂土层中细粒的含量在土—土工织物界面的不同距离处是变化的,如表4.9所示。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天然滤层”的存在(陆士强等,1994)。

图4.11 反滤的土体骨架示意图(www.xing528.com)

注 图中B为形成“架桥”现象的颗粒,C为粗颗粒
(a)包裹在土骨架中的颗粒;(b)土—滤层界面附近土骨架的扰动;(c)适宜的滤层开孔孔径

表4.9 被保护砂层细粒含量的变化

“天然滤层”的存在还被国外某些研究者观测到。南非的Legge K R在运用了13年的Vondo坝(28m高)中取回的土工织物表明,该织物为连续长丝无纺针刺织物,单位重340g/m2,它已适当地起了滤层的作用。在界面处发现,土已发展了一道“天然反滤层”,厚度超过2mm(Kegge K R,1994)。加拿大的Mynnarek J(1994)等对用于农业地下排水中的土工织物,在运用15年后取出,并对土—土工织物分界面观测确认,土与土工织物最近的接触带显示出许多较大的孔隙。细土从土—织物滤层的界面流出,该界面的厚度估计大约为2~4mm,而在远离排水管的土壤中没有发现大孔隙的存在。对土—土工织物界面的显微镜鉴定表明,在界面的区域,发现了土粒团块形成的“土拱”及大孔隙的存在,这就是“天然滤层”的结构。在所有粉砂壤土中,土工织物都没有被严重淤塞,并且排水管也没有矿物沉积物沉淀。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织物反滤的“天然滤层”机理,以及试验和现场观测到的现象。可以看出,这个机理与粒状滤层的直接阻挡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图4.12)。但是笔者以为,不应把“天然滤层”绝对化。在织物反滤层中,织物孔径的阻挡作用也还是存在的,尤其在初期运用阶段。问题很清楚,正是因为有对土粒的阻挡效应,使织物的孔眼允许一部分细粒流失,并挡住较大土粒不被移动,这样,才能有“天然滤层”的形成。否则,“天然滤层”也无从谈起。因此,在织物滤层中,“阻挡作用”与“催化剂”作用应当同时存在,不可能单一地起作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粒状反滤准则才可以有条件地延伸到织物滤层中应用。

图4.12 砂砾料反滤层与土工织物反滤层对比示意图

应当说明,上述过程主要是对砂性土或粉质土而言的。对于这种土,细粒的移动主要克服颗粒间的摩擦力就行了,而黏性土则因黏聚力的存在,颗粒的移动要困难得多,也就是说,黏性土的渗透稳定性要比砂性土的好得多。可见黏性土—织物反滤系统的作用机理比上面叙述的无黏性土要复杂,在土与滤层的交界处,可能不仅包含“天然滤层”,还有淤塞(blocking)、拱效应(arcking)、局部淤堵(partial clogging)和深层过滤(depth filtration)等淤堵现象存在,这些现象如何相互作用,何种现象为主等,尚不清楚,但必然与土类、土工织物类型和水流形式等有关(Koerner,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