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是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的探究

光是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的探究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将波粒二象性推广到所有的实物粒子。1924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任何物体伴随着波,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的基本假设,指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称为德布罗意波。1927年,电子的波动性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图2-9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导致了在原子中的电子不可能是在经典的、确定的轨道上运动,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原子空间的不同地方。

光是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的探究

光是电磁波,用波长、频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其波动性;同时光又具有粒子性(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因此,我们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Duality of Wave-Particles)。与光的传播有关的各种现象(衍射、干涉和偏振),更多体现光的波动性;与光和实物相互作用有关的各种现象(原子光谱、光电效应吸收光谱康普顿效应等),更多体现光的微粒性。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de Broglie,1892—1987)将波粒二象性推广到所有的实物粒子。1924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任何物体伴随着波,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的基本假设,指出实物粒子(电子、质子、中子、原子等)也具有波动性,称为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认为联系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关系式也适用于实物粒子,即

这样,实物粒子在以速度v运动时,伴随有波长为λ的波:

此即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式。式中,p为粒子的动量(momentum);λ为德布罗意波波长。

1927年,电子的波动性得到了实验的证实。英国物理学家G.P.汤姆逊(George Paget Thomson,1892—1975,电子发现者J.J.汤姆逊的儿子)(图2-9)利用高能电子打到多晶体的金属薄膜上,在薄膜后面观察到同心圆构成的衍射图像,与光通过小孔所得到的衍射图像非常相似。此后,人们相继采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氦原子等粒子流,也同样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明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电子显微镜、中子衍射等现代检测设备是实物粒子波动性的实际应用。(www.xing528.com)

1929年,德布罗意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G·P·汤姆逊(图2-10)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2-9 德布罗意

波粒二象性导致了在原子中的电子不可能是在经典的、确定的轨道上运动,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原子空间的不同地方。电子的运动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由许多科学家,如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伯恩(Max Born,1882—1970)、狄拉克(Paul Dirac,1902—1984)等人,经过大量工作总结出来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

图2-10 G.P.汤姆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