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面布置设计优化方案

平面布置设计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 工厂总平面布置效果图2.2.3.1 工厂建筑物的布置关系塑料制品厂总平面布置设计是根据车间性质、工段划分和管理等资料,将全厂划分成若干功能区,然后按工艺流程图、生产操作要求,在厂区平面上合理布置各区的建(构)筑物、道路、堆场、管线及绿化美化等设施的相互位置。图2-2 塑料厂各设施平面布置关系示意图生产车间平面布置生产车间建(构)筑物按工艺流程的顺序布置在生产区的中心地带,朝向尽可能正面朝阳或偏南向。

平面布置设计优化方案

工厂总平面布置的好坏关系到工厂建成后能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能否正常安全地运行,而且对经济效益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总平面布置设计前需要了解和掌握诸如城市和工业区域的规划;厂区的面积、地形、气象和水文地质资料;工厂的运输方式和要求,动力来源,给、排水等信息;工厂规模与发展远景,产品种类和工艺流程;工厂建筑要求和施工条件,防火及卫生要求等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GB 50187—2012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22—87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等)要求,结合工厂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置。

工厂总平面效果见图2-1。

图2-1 工厂总平面布置效果图

2.2.3.1 工厂建筑物的布置关系

塑料制品厂总平面布置设计是根据车间性质、工段划分和管理等资料,将全厂划分成若干功能区,然后按工艺流程图、生产操作要求,在厂区平面上合理布置各区的建(构)筑物、道路、堆场、管线及绿化美化等设施的相互位置。

根据生产、管理和生活的需要,工厂厂区一般划分为生产区和办公生活区。生产区主要由生产车间、辅助车间、辅助设施等组成。生产车间应处于工厂的中心位置,其他辅助车间、部门及公共设施等围着主生产车间合理排布,如图2-2所示。

图2-2 塑料厂各设施平面布置关系示意图

(1)生产车间平面布置

生产车间建(构)筑物按工艺流程的顺序布置在生产区的中心地带,朝向尽可能正面朝阳或偏南向。如果总平面布置需要其他朝向时,也应考虑能与地区主风向成60°~90°的方位角布置,以加强车间内通风采光和改善操作环境。应符合防火和卫生的规范,避免人流和物流交叉,使路线短捷。从原料进入车间到产品离开车间,可采取水平一字排开的建筑,或垂直从上向下与水平相结合的建筑。多个相同的车间可以平行排列。如果生产区占地面积较大,考虑工人文化生活方便,生产车间布置位置应以直通生活区和厂大门为宜。

(2)辅助车间布置

辅助车间建筑物的位置应靠近其服务的主车间厂房或其服务对象,尽量考虑在生产区靠边缘地带、厂房左右侧区或厂后区布置。机修车间由于振动和噪声影响,一般单独布置在厂区的侧风向,靠近干道,靠近五金库房;维修车间视维修对象和车间大小安排;仪表和电气修理应集中布置;库房的位置应当尽量靠近主干道,便于运输,不同原料库房之间要防止干扰、注意安全;消防车库应设于主干道旁,一旦有事故便于出动,也便于能很快通往厂外干道。

(3)动力车间布置

动力车间(包括锅炉房、空压站、变电所)等建筑物一般集中布置在厂区左侧或右侧,靠近服务的部门,以减少管道管线的铺设,输送汽、冷、气、电的常年能量损失。为避免烟尘污染厂区和易引起火灾,锅炉房应布置在厂区的下风向。循环水冷却装置等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开阔地带。为防止冬季结冰,冷却水装置应布置于主车间下风向。

(4)行政管理等设施布置

行政管理和后勤部门建筑设施一般布置在厂区大门边或大门外,使之处于生产区的上风向。办公大楼内包括行政技术管理部门及中心试验室,要求通风采光充分,常设计为正对着厂门入口,并且附以大型花池绿化及侧旁美化,有体现厂址方位朝向的作用。其他公共设施可布置在办公大楼的两侧。

2.2.3.2 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工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必须符合消防安全方面的要求,保持必要的防火距离,同时也需要满足工业卫生、采光、自然通风等方面的要求。从建筑物防火安全出发,相邻建筑物的间距L必须超过最小间距Lmin(见图2-3)。

图2-3 建筑物间距示意图

建筑物间的距离按公式计算确定:

b<3m时,则要求:(www.xing528.com)

b>3 m时,则要求:

式中 hh1b——甲建筑物肩高、顶高、肩宽,m

h2——乙建筑物的肩高,m

例如:甲厂房的房顶高32m、乙厂房的房顶高28m,甲、乙厂房都是平顶房,b=0。

由式(2-4)计算甲、乙两厂房间距应为:

注意:式(2-3)与式(2-4)适用于一般建、构筑物间的最小间距计算。如果相邻建、构筑物间有道路,且两侧地上或地下架设综合管线者,则上述间距L值需加大。一般主干道路L=30~40m;次主干道路L=20~30m;而其他支道路L=12~15m。

露天堆栈与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L则不能用式(2-3)与式(2-4)计算,需查阅相关手册。表2-3列出一些常见物质堆场的安全间距。

表2-3 露天堆栈与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

2.2.3.3 道路布置设计

厂区道路分车行道和人行道,其宽度、路面质量及转弯半径,要根据工厂生产规模和有关设计规范而定。通常主干道宽在15m以上,次干道宽度6m以上。路面采用砂石沥青浇注铺设,道路一侧或两侧应设有路缘石,并采用暗管排除雨水,保持环境卫生。

道路布置采用“先主干,后分区”的方法,根据工厂占地总图,沿厂区周围及中心地域设置主要干道,由主干道将工厂区分为几片布置区域,安排布置车间和辅助设施。厂内道路布置形式有环状式、尽头式和混合式三种,如图2-4所示。

图2-4 厂区道路布置形式示意图

(1)环状式道路

如图2-4(1)所示,道路围绕着各车间布置,厂区内以平行道路为主,各道路与主要建、构筑物组成纵横贯通道路网。车辆从任一入口进入,在无须倒车的情况下围绕厂区道路可到达各个车间。这种形式适用于交通运输频繁、场地条件较为平坦的大、中型工厂。

(2)尽头式道路布置

如图2-4(2)所示,道路不纵横贯通,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而终止于某处。这种布置形式厂区道路短,对场地坡度适应性较大。但运输的灵活性较差,而且尽头处需要设置回车场。

(3)混合式道路布置

混合式道路如图2-4(3)所示,在厂内布置有环状式道路,也有尽头式道路。它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布置形式,在工业企业中广泛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