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汛抢险特点需要深入了解

防汛抢险特点需要深入了解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防汛手册》对临时性特点论述更少。所以对抢险临时性特点需要作深入一步的研究论述。

防汛抢险特点需要深入了解

4.1.1 正确认识险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突发性与速变性的特点

大量事实统计说明,堤防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们可根据多年的观察分析和检查手段,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大趋势和大致范围的判断。但是一个堤防基层管辖区,少则十几公里,多则上百公里,究竟在何处在何时会发生险情,由于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很难确切肯定的,谁也不能绝对保证非病险堤段不发生问题,因为各种堤段均处在同一个环境基本条件之下,有必然性,也有难以预料的偶然性,所以要承认险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谓突发性是险情发生前,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使得防汛人员对一部分险情一时没有捕捉到险前征兆,而当发现时,险情已较严重,因而使人感到险情来得突然,但这并不能说在出险前没有一点险情的蛛丝马迹。从总体上讲,所有险情都有发展过程,应当说,缓发性的险情居多,陡然出现的险情很少。所谓速变性是指险情出现后的演变过程中有一段变化特别快。应当说险情发展全过程都持一个很大量级的速率演变是没有的,相反险情的渐变性是主要的。关于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突发性与缓发性,速变性与渐变性的区分是比较和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依随一定的外界条件和内在条件而有不同表现的。在《防汛手册》中对这些辩证的认识和理解论述宣传得不够,往往给防汛抢险初介入者造成一些误解:“出险难以预料”,进而放弃预测,听其自然;产生“出险后再说”等消极防汛抢险态度。在汛前准备工作中,放弃对堤段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分析,也是来自对确定性缺乏足够认识的结果。

4.1.2 加深认识出险的引发原因和险源部位的特点

无论哪一堤段出险,既有其堤防自身内在质量问题,也有其外界环境影响作用的原因。众所周知,一段千疮百孔的堤身,在低水位作用下,一样能安然无恙,而一旦出现高洪水位,则险象环生,这说明高洪水位的水,通过松散土体的渗漏,产生渗透压力而发生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乃为引发原因。受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的启示,应当区分出险的潜在原因与引发原因,在冬修加固时,应当着力解决潜在原因问题:在抢险时,则可着力解决引发原因问题。由于对这两大基本原因缺乏区分的论述,使得不少防汛抢险初介入者,在高洪水位抢险时,思想上仍然只知填土垒袋,而全然忘记采取一些效果更好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措施;土堤出险,症状很多,由于传统防汛抢险技术未对险源与险症,这两个基本要领加以区分论述,总是就症论策,抓不住险源要位;解决引发原因的办法就是堵截渗源。堵截渗源的理想部位就是在堤身的迎水外坡。由于内坡容易施工,大量抢险措施总是先从内坡着手,这样做很容易变成“内堵内导”,效果不会很好。(www.xing528.com)

4.1.3 强调认识防汛抢险的快捷性与临时性特点

暴雨洪水一般来得较快,一场洪水过程短则几天,长也只有30~50天,所有险情抢护工作要求及时,反应快捷,这一特点非常直观明显,几乎所有的人认识是一致的。但是传统防汛抢险技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对于如何快捷缺少办法和手段。正因为如此,《防汛手册》[36]中论述很少,虽也提及过“及时”、“迅速”要求,却无一点相应措施。《防汛手册》对临时性特点论述更少。一场暴雨洪水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从时间长河中,洪水年复一年地不断出现又是一个漫长的无限过程。致使人们在认识上和处理对策中有时就出现搅混不清的争执。在战略上当然要强调永久性的一面,在战术上可以强调临时性一面,这种区分有利于节省抢险投入,有利于提高抢险速度和效果。所以对抢险临时性特点需要作深入一步的研究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