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罗值的提出被公认为是服装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步。随后,赫理斯和戈德曼[6]专门着眼于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在环境与人体的热平衡和防护、纤维及织物的性能与舒适性的关系、人体感觉分析、服装对人体运动的影响以及服装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学者们开始以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来评价服装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影响,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于军需军备服的应用研究而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服装隔热防寒的原理[1]

1941年,盖奇(Gagge)和伯顿(Burton)[2]对服装的隔热性能进行了研究,了解服装防寒保暖的原理,首次提出了服装热阻和隔热的定量单位——克罗(Clo)。克罗值的提出被公认为是服装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从生理保护进一步提高到美观舒适,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纤维工业的发展,纺织服装生产中开始大量使用化学纤维,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较差,制成服装穿着后有不舒适的闷热感,但化学纤维产量高成本低,且在许多方面的性能优于天然纤维,因此改善化学纤维产品的热湿舒适性被提到了纺织研究的日程。1962年,伍德考克(Woodcock)[3]首次提出了服装的透湿指数(im),作为在热环境下衡量服装透湿性的指标。1965年,美国著名的服装生理学者戈德曼(Goldman)[4]将服装的热阻和透湿指数结合起来,提出了服装的蒸发散热效能指数,并根据生理学的知识提出了用热阻、透湿指数和蒸发散热效能指数作为服装的热湿舒适性的物理指标。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穿衣过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热湿传递的物理过程,服装的功能还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相关。(www.xing528.com)

1970年,福特(Fourt)和赫理斯(Hollies)[5]对美国军需研究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服装研究工作从生理学、卫生学、人类工效学、服装科学、纺织材料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首次提出把人体——服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人体需要出发,全面研究服装及其材料的使用方法,对服装及服装功能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赫理斯和戈德曼[6]专门着眼于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在环境与人体的热平衡和防护、纤维及织物的性能与舒适性的关系、人体感觉分析、服装对人体运动的影响以及服装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1981年,日本纤维机械学会[7]从服装材料、被服设计和制作、服饰生活、被服机能、穿着试验、特种服装等方面对日本的服装研究工作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

除了一般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服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外,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已到达太空和深海,在这些领域中,人们对服装的生理防护功能以及舒适性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服装的传热、传湿性能以及防护性能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