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酸乳发酵剂中微生物种群分离

传统酸乳发酵剂中微生物种群分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传统酸乳发酵剂中的微生物成分组成1.乳酸菌1)镜检鉴定采用MRS培养基对乳酸菌进行分离培养后,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图中的蓝紫色菌群为革兰氏阳性菌G+。在糖发酵试验中,有些菌株结果相同,则视为同一种菌株,取其中一株再筛。

传统酸乳发酵剂中微生物种群分离

(一)分离方法

1.传统发酵剂菌粒的活化

鲜牛乳灭菌(121 °C,20 min)→接种(用冷的无菌水清洗过的传统发酵剂与灭菌鲜牛乳的比例为1∶50)→培养(25 °C,16~20 h)到牛乳凝固→无菌纱布滤出共生菌粒。并按此方法连续活化3次,使发酵液的pH达3.7左右,取最后一次发酵液备用。

2.菌种的分离

取传统酸乳发酵剂25 g→在无菌研钵内研磨成匀浆/剪细捣碎→用225 mL无菌生理盐水分次洗涤至内置玻璃珠的500 mL无菌三角瓶内→从三角瓶内取发酵液25 mL→放入含有225 mL灭菌生理盐水并内置装玻璃珠的500 mL三角瓶内→剧烈振荡大约20 min→进行10倍递增稀释至10-8(稀释度)(直至达到一个平板上生长30~300个菌落的程度)→取适当稀释液各0.1 mL→分别涂布于MRS培养基(乳酸细菌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Elliker琼脂培养基上→分别置25 °C下培养72 h→挑取单菌落→移接斜面→染色后镜检。

3.乳酸菌的分离培养

MRS培养基:蛋白胨10.0 g,葡萄糖20.0 g,酵母膏5.0 g,牛肉膏10.0 g,硫酸镁0.58 g,柠檬酸氢二胺2.0 g,磷酸氢二钾2.0 g,乙酸钠5.0 g,吐温80 1.0 mL,硫酸锰0.25 g,琼脂15.0 g,蒸馏水1 000 mL,pH 6.2~6.4。温度25 °C下厌氧培养72 h。

4.酵母菌的分离培养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 ,琼脂20 g,葡萄糖20.0 g ,自来水1 000 mL,自然pH。温度25 °C下培养48 h。

5.醋酸菌的分离培养

Elliker琼脂培养基:葡萄糖5.0 g,琼脂15.0 g,乳糖5.0 g,胰脂20.0 g,蔗糖5.0 g,酵母提取物5.0 g,明胶2.5 g,乙酸钠1.5 g,抗坏血酸钠0.5 g,氯化钠4.0 g,蒸馏水1000 mL,pH 7.3。温度25 °C下培养72 h。

(二)糖发酵试验及生理生化试验

1.菌种初筛

将6种糖发酵培养基配置好,用接菌环接取之前保藏在试管里的菌体于培养基(6种糖发酵培养基分别做3次重复试验),培养条件为35 °C±1 °C,18~24 h,依照试验结果,取优势菌株。

2.菌种复筛

把取得的优势菌株,在下面的生理生化试验中分别培养(每个试验分别重复3次)。

1)吲哚试验

在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接入优势菌株,培养温度36 °C左右,培养时间48 h。把培养好的各试管里滴加0.5 mL乙醚,5 min后贴着试管内壁缓慢滴3滴吲哚显色剂(勿摇晃试管)。若试管中乙醚层变为玫瑰红色,说明为阳性反应,产生吲哚,标记“+”。

2)二乙酰试验(V.P试验)

在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接入优势菌株,培养温度35~37 °C,培养时间24~48 h。取2 mL培养液放入干净试管里,滴加40%的氢氧化钠2 mL,用牙签挑取肌酸0.5~1 mg于各试管中,激烈振荡试管,保持良好通气15~30 min,若试管内出现红色,即为阳性反应,标记“+”。

3)甲基红试验(M.R试验)

在二乙酰试验培养液中滴入甲基红指示剂,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红色不变→阳性,标记“+”;变黄→阴性,标记“-”。

4)硫化氢(H2S)试验

把试验菌穿刺接种到硫化氢培养基,于35~37 °C,48 h培养后观察,若出现黑色,则说明产生硫化氢,标记“+”。

5)明胶液化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是利用某些细菌可产生一种胞外酶——明胶酶,能使明胶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凝固力,半固体的明胶培养基成为流动的液体。将培养18~24 h试验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深度2/3处,然后在21 °C±1 °C条件下培养24 h。静置于4 °C冰箱中直至凝固后,观察明胶是否有被细菌液化现象,若被液化,即为阳性试验,标记“+”。

(三)传统酸乳发酵剂中的微生物成分组成

1.乳酸菌(www.xing528.com)

1)镜检鉴定

采用MRS培养基(乳酸细菌培养基)对乳酸菌进行分离培养后,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图中的蓝紫色菌群为革兰氏阳性菌G+。将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与资料图作对比,根据乳酸菌的形态结构,判断该菌群为乳酸菌属,其中球状堆积成片的可能为乳酸片球菌;呈卵圆形链状连接的可能为乳链球菌;短杆状的可能为明串珠菌属;断续杆状的可能为嗜酸乳杆菌,此处仅为形态结构鉴定,实际微生物组成还应通过糖发酵试验及生理生化试验等来确定。

图4-9 乳酸菌微观图

注:(a)、(b)为镜检图;c中可能为嗜酸乳杆菌,d中为嗜酸乳杆菌;e中可能为乳酸片球菌,f中为乳酸片球菌;g中可能为乳链球菌,h中为乳链球菌;i中可能为明串珠菌属,j为明串珠菌属

2)糖发酵试验初筛结果

新疆传统发酵剂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的菌株,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后发现,其形态主要为杆菌和球菌,对它们分别做6种糖发酵试验,发酵结果以试验中的多数为准。试验中排除以下3类菌株:不发酵乳糖的菌株、在培养液表面产生薄膜的菌株、产生芽孢的菌株。在糖发酵试验中,有些菌株结果相同,则视为同一种菌株,取其中一株再筛。表4-7是通过糖发酵试验选出的7种菌株。

表4-7 糖发酵试验结果

注:“+”为阳性反应,“-”为阴性反应,“d”为反应不明显

3)生理生化试验复筛结果

表4-8是根据糖发酵试验初筛的结果对初筛的7种菌株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排除反应相同的菌株,得到4株不同的菌种,分别是a号球菌、b号球菌、d号杆菌、e号球菌。结合菌株的个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并依据参考文献,对菌种进行鉴定,结果为:a号为明串珠球菌,b号为乳酸片球菌,d号为嗜酸乳杆菌,e号为乳链球菌。

表4-8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注:“+”为阳性反应,“-”为阴性反应

2.酵母菌

采用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对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后,亚甲蓝染色法进行染色,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见图4-10)。由于染料侵染后的死菌为蓝色,活菌为透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图,将实验图片与资料图作对比,根据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初步判断该菌群为酵母菌属,其中排列紧凑且卵圆形连结在一起的为热带假丝酵母,此处仅为形态结构鉴定,未做进一步研究。

图4-10 酵母菌微观图

注:(a)、(b)为镜检图;(c)、(d)为资料图;(e)为热带假丝酵母镜检图,(f)为热带假丝酵母资料图

3.醋酸菌

采用Elliker琼脂培养基对醋酸菌进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见图4-11)。根据革兰氏染色机理可知,图中的红色菌群为革兰氏阴性菌G-。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图,将实验图片与资料图作对比,根据醋酸菌的形态结构,初步判断该菌群为醋酸菌属,其中红色杆状的为醋酸杆菌,此处仅为形态结构鉴定,未做进一步研究。

图4-11 醋酸菌微观图

注:(a)、(b)为镜检图;(c)为醋酸杆菌镜检图,(d)为醋酸杆菌资料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