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室安全知识大全

实验室安全知识大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防燃、防爆的措施有效控制易燃物及助燃物化工类实验室防燃、防爆的根本是对易燃物及易爆物的用量和蒸气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是控制易燃、易爆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的1/4。在使用和处理易燃、易爆物质时,加强容器、设备、管道的密闭性,防止泄漏。②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②实验室内严禁吃东西,离开实验室应洗手,如面部或身体被污染必须进行清洗。

实验室安全知识大全

1)实验室常用危险品的分类

实验室常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物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可燃气体

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相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气体称为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烯煤气、液化石油一氧化碳等。

(2)可燃液体

容易燃烧而在常温下呈液态,具有挥发性,闪点低的物质称为可燃液体,如乙醚丙酮汽油乙醇等。

(3)可燃性固体物质

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的固体称为可燃性固体物质,如五硫化磷、三硫化磷等。

(4)爆炸性物质

在热力学上很不稳定,受到轻微摩擦、撞击、高温等因素的激发而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同时伴有热和光等效应发生的物质称为爆炸性物质,如过氧化物、氮的卤化物、硝基或亚硝基化合物以及乙炔类化合物等。

(5)自燃物质

在没有任何外界热源的作用下因自行发热和向外散热,热量积蓄升温到一定程度能自行燃烧的物质称为自燃物质,如磁带、胶片、油布、纸等。

(6)遇水燃烧物质

当吸收空气中水分或接触了水时会发生激烈反应,并放出大量可燃气体和热量,达到自燃点而引发燃烧和爆炸的物质称为遇水燃烧物质,如活泼金属钾、钠、锂及其氢化物等。

(7)混合危险性物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燃烧和爆炸的称为混合危险性物质,如强氧化剂(重铬酸盐、氧、发烟硫酸等)、还原剂(苯胺、醇类、有机酸、油脂、醛类等)。

(8)有毒物品

某些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物质称有毒物质,分类如下:

①窒息性毒物:氮气、氢气、一氧化碳等。

②刺激性毒物:酸类蒸气、氧气等。

③麻醉性或神经毒物:芳香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苯胺等。

④其他无机及有机毒物,指对人体作用不能归入上述3类的无机和有机毒物。

2)防燃、防爆的措施(www.xing528.com)

(1)有效控制易燃物及助燃物

化工类实验室防燃、防爆的根本是对易燃物及易爆物的用量和蒸气浓度进行有效控制。

①控制易燃、易爆物用量。原则上是用多少领多少,不用的要存放在安全地方。

②加强室内的通风。主要是控制易燃、易爆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的1/4。

③加强密闭。在使用和处理易燃、易爆物质(气体、液体、粉尘)时,加强容器、设备、管道的密闭性,防止泄漏。

④充惰性气体。在爆炸性混合物中充惰性气体可缩小爆炸范围,以消除爆炸,制止火焰蔓延。

(2)消除火源

①管理好明火及高温表面,在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严禁明火(电热板、开式电炉、电烘箱马弗炉、煤气灯等)及白炽灯照明。

②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

③避免摩擦和冲击、因摩擦和冲击过程中可能过热甚至产生火花。

④严禁各类电气火花,包括高压电火花放电、弧光放电、电接点微弱火花等。

(3)消防措施

消防的基本方法有3种:

①隔离法:将火源处或周围的可燃物撤离或隔开,由于燃烧区缺少可燃物、燃烧停止。

②冷却法:降低燃烧物的燃点温度是灭火的主要手段,常用冷却剂是水和二氧化碳。利用冷却剂将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迫使燃烧停止。

③窒息法:冲淡空气使燃烧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如用黄沙、石棉毯、湿麻袋、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但对爆炸性物质起火不能用覆盖法,若用了覆盖法会停止气体的扩散反而增加了爆炸的破坏力。

(4)有毒物质的基本预防措施

实验室中多数化学药品都具有毒性,毒物侵入人体主要有3个途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因此,只要依据毒物危害程度的大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防止其对人体产生危害。

①使用有毒物时要戴上防毒面具橡皮手套,必要时穿防毒衣装。

②实验室内严禁吃东西,离开实验室应洗手,如面部或身体被污染必须进行清洗。

③实验装置尽可能密闭,防止冲、溢、跑、冒事故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