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武器种类及防护—《人民防空》

化学武器种类及防护—《人民防空》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化学武器中常见毒剂类型及其防护1.沙林无色,有微弱苹果香味水样液体,含杂质时为淡黄色,主要形成气雾状,使空气染毒,其形成的液滴很少,伤害时间短,属暂时性毒剂,防护措施一般戴上面具即能有效防护。这是空袭引发化学事故发生后,最多也最危险的一个中毒途径。由于煤气引起人员中毒的主要物质是一氧化碳,因此中毒症状、救治、防护等同一氧化碳。

化学武器种类及防护—《人民防空》

化学武器是近代工业军事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产生危害的化学毒剂及运送投放化学毒剂的兵器的总称。化学武器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一些国家继续使用化学武器;时至今日,也有某些国家在持续加强对毒剂及分散方法等使用技术的研究,使化学武器更具有实战性。

(一)化学武器中常见毒剂类型及其防护

1.沙林(GB)

无色,有微弱苹果香味水样液体,含杂质时为淡黄色,主要形成气雾状,使空气染毒,其形成的液滴很少,伤害时间短,属暂时性毒剂,防护措施一般戴上面具即能有效防护。无防毒面具时,使用浸碱水的口罩或装有土颗粒的简易面具,也能产生一定的防护效果。

2.维埃克斯(VX)

尽快撤离染毒区域,跑向工事

无色油状液体,呈淡黄色或黄棕色,有硫醇味儿(即臭鸡蛋味儿)主要造成液滴状使地面和物体表面染毒,可持续保持杀伤作用达几天至十几天,属持久性毒剂。防护措施一般应采取全身防护,无制式防毒面具和防毒衣时,可以利用浸碱水的口罩、雨衣、塑料布、胶鞋等就便材料进行全身防护。

3.芥子气(H)

无色油状液体,有大蒜味,工业品为黄色、棕色以至黑褐色,主要以液滴通过皮肤杀伤人员,防护措施一般应采取全身防护,无制式防毒面具和防毒衣时,利用浸碱水的口罩、雨衣、塑料布、胶鞋等就便器材进行全身防护。

4.路易氏气(L)

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芥子气配合使用,防护措施也同芥子气。

5.氢氰酸(AC)

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水样液体,氢氰酸挥发度很大,可形成浓度很高的毒剂初生云,属暂时性毒剂。防护措施一般戴面具或简易防护器材(如浸碱水的口罩等)进行呼吸道防护。

6.毕兹(BZ)

淡黄色没有特殊气味的固体结晶,属于暂时性毒剂,防护措施一般防毒面具、防尘口罩均能有效防护。

7.光气(CG)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甘草或烂苹果味,使用后很快蒸发成气体造成空气染毒,属暂时性毒剂。防护措施一般只进行呼吸道防护即可,无制式防毒面具时,可用浸清水、碱水或乌罗托品的口罩、毛巾、衣物进行呼吸道防护。

(二)空袭引发化学事故的概念

战时,作为重要经济标的化工企业、炼油厂、油库、化学品仓库等极易遭敌空袭、炮袭、导弹袭击等而引发化学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敌方可能并未直接使用化学武器,但引发的化学事故会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向外泄漏、燃烧、爆炸,造成大范围的污染、破坏和中毒,形成对人民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次生灾害,因而必须像对待化学武器那样给予高度重视。(www.xing528.com)

1.空袭引发化学事故的类别

(1)泄漏型化学事故。指管道、阀门失灵、窗口运输工具故障遭轰炸后,发生有毒气体或挥发性强的有毒液体大量泄漏而造成人员伤害。这类事故的特点是中毒人员多,现场死亡人员少。死亡大多数发生在中毒后的几天内,死亡原因大多为迟发的毒性作用或中毒性肺水肿、继发感染等。

(2)爆炸型化学事故。由于炸弹、导弹等的袭击引发的燃烧爆炸,使有毒气体泄漏和爆炸,造成人员伤害。这类事故的特点是现场死亡人员多,有中毒伤员,也有烧伤骨折复合中毒伤员。

2.空袭引发化学事故对人员的伤害途径

(1)呼吸道吸入。这是空袭引发化学事故发生后,最多也最危险的一个中毒途径。因为有毒气体毒性高,一旦被呼吸道吸入后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内脏器官,产生毒理作用并导致中毒症状的出现。事故发生后,必须有防毒面具才能进行防护,但实际中不可能有充足防毒面具备用,而有毒气体无孔不入,可对无防护的居民产生中毒伤害。

(2)皮肤沾染中毒。有毒气体通过皮肤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很小,但一些水溶性较大的有毒气体,如氨、氯可对皮肤产生刺激或腐蚀作用。有毒液体通过大面积的皮肤染毒,经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反应,也可对染毒的局部皮肤引起附着作用或产生化学灼伤。

(3)眼中毒。眼睛的神经、血管分布比较丰富,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部位,有毒气体或液体溅入眼睛,除了局部刺激作用外,也可能通过吸收引起中毒反应。

(4)消化道中毒。消化道中毒发生概率低,一般都是通过误饮染毒水或误食染毒食物才会发生。但一旦发生中毒,就可导致全身吸收中毒,要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和治疗。

(5)伤口中毒。空袭引发化学事故时,由于燃烧、爆炸可能发生一些外伤。这些伤口一旦染毒可加快吸收成为复合伤。

3.空袭引发化学事故中常见有毒有害物质及防护

(1)汽油。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其蒸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火灾危险。防护措施:人员进入高浓度毒区应佩戴隔绝式氧气面具或生氧面具。严禁穿带铁钉的鞋子,铁器不准互相撞击,以免产生火花而引起爆炸燃烧事故。

(2)硫化氢。无色气体,有臭鸡蛋味,易溶于水,在空气中能燃烧。既是一种刺激性毒物,又是一种神经性毒物,它能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抑制并使这些酶失去活性,引起组织缺氧。防护措施:主要是搞好呼吸道的防护,民用防毒面具和军用防毒面具及其他简易防护器材,对硫化氢均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3)二氧化硫。无色、有强烈辛辣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下呼吸道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支气管和肺血管发生反射性痉挛,也可引起组织变性和坏死。防护措施:主要是防护面部器官及呼吸道,也应防止皮肤与二氧化硫直接接触。民用防毒面具、隔绝式防毒面具、湿毛巾、口罩及其他防护器材能有效地对其进行防护。

(4)氨气。无色的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味,当空气中含有氨时,有爆炸的危险。吸入高浓度氨气时,可能会产生反射性声门痉挛或呼吸停止而造成“闪击样”死亡。防护措施:主要以面部为主,但也应防止与皮肤直接接触,人员进入毒区应戴防毒面具并视情穿戴皮肤防护器材。

(5)一氧化碳煤气。无色、无味气体,微溶于水。煤气泛指一般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为可燃气体,如氢、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并含有氮、二氧化碳等不可燃气体。由于煤气引起人员中毒的主要物质是一氧化碳,因此中毒症状、救治、防护等同一氧化碳。防护措施: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应戴隔绝式氧气面具或生氧面具。接有氧化罐的军用防毒面具、一氧化碳防护口罩等,也都有较好的防护效果。过滤式防毒面具,如不加氧化罐不起防护作用。严禁穿带铁钉的鞋子进入现场,铁器不准相互撞击,以防产生火花而引起爆炸燃烧。对一氧化碳(煤气)中毒者的急救: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通畅,但要注意保暖。一般轻度中毒者,经吸入新鲜空气后即可好转。对重度中毒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

(6)有机磷杀虫剂。一类高效杀虫剂,虽然对人畜有较强的伤害作用,但目前使用仍比较普遍。轻度中毒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多汗、流涎、视力模糊、四肢麻木;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轻度意识障碍、步态蹒跚、言语不清、胸闷、轻度呼吸困难、瞳孔中度缩小;重度中毒者多呈昏迷状态,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发热、瞳孔极度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呼吸困难、水肿、紫绀、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麻痹。防护措施: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应进行呼吸道防护,进入高浓度地区应进行全身防护。有机磷杀虫剂主要包括敌敌畏、乐果、敌百虫、1059(别名“内吸磷”)、1605(别名“对硫磷”或“乙基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别名“甲基一六零五”)、甲拌磷(别名“3911”)、甲胺磷(别名“多灭灵”或“二甲基硫代磷酰胺”)等。有机磷杀虫剂大部分易挥发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胃肠道、皮肤和黏膜吸收、毒性大、作用迅速。对皮肤一般无明显刺激。因此,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以前,不易被察觉。

(7)甲醛。甲醛为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气体,能使蛋白质凝固,触及皮肤易使皮肤发硬,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防护措施: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应进行全身防护,民用防毒面具、军用防毒面具及活性炭过滤式防毒口罩,对其均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8)氯气(液氯)。氯为黄绿色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易溶于水和碱水。氯气主要是通过吸入染毒空气而引起人肺部的损伤,也可通过皮肤黏膜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引起喉头痉挛和肺水肿,造成窒息,甚至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和心跳骤停造成死亡。防护措施:进入高浓度氯气现场,必须穿戴防毒衣和防毒面具,在低浓度氯气现场可不穿防毒衣。制式防毒面具防护效果最好。若无防护器材,可利用毛巾、衣服等浸水后,对呼吸道进行简易防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