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点调质的重要性及技巧

面点调质的重要性及技巧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点调质是在面点制作过程中,继续呈现具体面点品种固有的质感,维持质感的稳定性,同时,继续挖掘具体面点品种本身新的质感,最大限度满足食客对面点质感需求的过程。(一)继承传统,保持面点质感的稳定性我国面点源远流长,依时代划分,有传统面点与现代面点两大类。

面点调质的重要性及技巧

一、面点调质的概念

人的口腔味觉器官对面点味的感觉,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影响,其中,触觉的作用非同一般,它包括面点的温度、软硬度、弹性及口感等方面,表现为面点的质感(日本称为物理味觉),这种质感对面点风味的影响非常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构成面点风味的重要内容之一。

质感是食物质地感觉的简称,是口腔(牙齿、舌面、腭等部位)接触食物之后的触觉感。质感大体可分为以下3种:第一,由温度引起的凉、冷、温、热、烫的感觉,即温觉感;第二,舌的主动触觉和咽喉的被动触觉对刺激的反应,即触压感包括大小、厚薄、长短粗细,以及清爽、厚实、柔韧、细腻、松脆等;第三,由牙齿主动咀嚼引起的动觉感,它是质感的主要来源,具体分为嫩、脆、酥、爽、软、烂、柔、滑、松、黏、硬、泡、绵、韧等单一触感和脆嫩、软嫩、滑嫩、酥脆、爽脆、酥烂、软烂等复合触感,这里的复合触感除了有其构成各单一咀嚼触感的整合触感之外,还必须与温觉感、触压感相协调,才能构成面点质感的全面审美享受。

面点调质是在面点制作过程中,继续呈现具体面点品种固有的质感,维持质感的稳定性,同时,继续挖掘具体面点品种本身新的质感,最大限度满足食客对面点质感需求的过程。

二、面点的调质原理

质感的体现是一项人体口腔器官综合反应的过程,它还要受人们的饮食习惯、嗜好、饥饱、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质感的调制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传统,保持面点质感的稳定性

我国面点源远流长,依时代划分,有传统面点与现代面点两大类。传统面点是前辈面点大师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权威性。无论何种传统面点,特别是已被现代面点师继承下来的传统面点,其名称、配方、质感及其表现该面点特征的一系列工艺流程等都必须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改变,否则便不能称为传统面点,至少不是正宗的传统面点。(www.xing528.com)

隋代金陵出现的“寒具”(如今称“馓子”)名品,其特点就是松脆,“嚼着惊动十里人”,后世人继承后,配方、制法并无多大变化,“以面和糖或盐,切细条,编成花形,以油炸之”,仍然保持了其“酥脆”的质感。同样,《随园食单》载:“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箸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说明扬州传统发酵面点质感相当好,膨松喧软有弹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扬州发酵面点的质感特色一直未变,依然是淮扬面点中的一朵奇葩,吸引着海内外的无数食客。

传统面点“煎饼”,以山东制作的较为著名。民间一般用煎饼卷大葱、酱食用,富裕之家则可夹各种荤菜食用。蒲松龄曾在《煎饼赋》中赞美用米面、豆面制作的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其柔腻带脆的质感,自不待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煎饼的质感俨似从前,保持了质感这一特色。

试想,如果寒具(馓子)、扬州发酵面点与山东煎饼,在其发展过程中,没能继承传统,保持它们“质感”的稳定性,那它们现在至少不能称为正宗的金陵寒具(馓子)、正宗的扬州发酵面点与正宗的山东煎饼了。这也是我国许多城市都有着很多声名如雷贯耳的“老字号”的原因。如扬州的“大麒麟阁”、北京的“都一处”、西安的“德发长”、杭州的“采芝斋”、太谷县的“荣欣堂”等。

(二)突破陈规,创造面点新的“质感”

相对于传统面点而言,现代面点顺应社会潮流发展,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但总的要求是“质感”等各种特色必须得到食客的广泛认可。食客认可了,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和条件下相对固定,其特色之一的“质感”也便固定下来。

时下流行的“煎包”,是在扬州包子的基础上,先蒸后煎,于喧软与弹性质感之中,更增添了些许焦脆、油亮之感,吸引了大批食客;而应用山东煎饼之法制作的“韭菜饼”,以面粉加鸡蛋、水及韭菜调味和匀,煎摊成型,其质感松糯筋香,已与山东煎饼之质感,稍有差别,但同样受到食客的追捧;另传统“寒具”(馓子)的食法,也起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干食,变为煮食、泡食、浇卤等食法。质感也由原来的酥脆,变为或介于酥脆、软糯油润两者之间,平添了许多新奇质感。由上观之,现代面点往往在借鉴传统面点质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同时又不拘泥于已有的做法、食法,这样的创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赢得了市场,招来了回头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