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调三国戏流变:柴堆三国篇

越调三国戏流变:柴堆三国篇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柴堆三国》者,乃乡人农隙之时,三五成群,身倚柴堆所谈之《三国》也。”宽泛地讲,戏曲舞台出现的三国剧目也可看作是一种“柴堆三国”。民间的三国主要是指没有进入《三国演义》的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以三国戏曲而言,“演义”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构成了越调三国戏的精神主旨。

越调三国戏流变:柴堆三国篇

“《柴堆三国》者,乃乡人农隙之时,三五成群,身倚柴堆所谈之《三国》也。”宽泛地讲,戏曲舞台出现的三国剧目也可看作是一种“柴堆三国”。越调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出三国戏已不得知,据老艺人的说法,清同光年间河南越调十分兴盛,江湖班、龙虎班、窝班、木偶班等各类班社星罗棋布,从县衙到乡绅富豪再到平民百姓都争相供戏。这一时期的知名艺人如王庆和、陈小金就是擅演三国戏的能手。三国的故事可从“历史的三国”、“‘演义’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三个层面讲述。历史的三国是“演义”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的基础,“演义”的三国与民间的三国又丰富了历史的三国。民间的三国主要是指没有进入《三国演义》的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作为一个长期在民间活动的剧种,越调的传统剧目大体上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包蕴着民间的伦理和审美精神。以三国戏曲而言,“演义”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构成了越调三国戏的精神主旨。戏曲曾是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人无男妇,年无老稚,闻将演剧,无不踊跃欢呼”。作与读书人看的《三国演义》都受到了热捧,即“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那作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的三国戏文更能为普天下人喜欢。不过,出自封建社会民间艺人之手的传统三国戏曲既有“人民性”的一面,也有“封建性”的一面,二者从正反两方面支撑了传统三国戏曲在新社会经历推陈出新的必要性。尤其当戏曲艺术被提高到艺术层面时,精致化也就成了新中国越调经典三国剧目生成的必然路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