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兵布阵中重视奇正和众寡战术

用兵布阵中重视奇正和众寡战术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子在《势篇》开篇提出了四个概念——“分数”“形名”“奇正”和“虚实”。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87],可知“奇正”和“虚实”关系之密切。孙子在《谋攻篇》总结“知胜之道”时说,“识众寡之用者胜”,何良臣对此也非常认同。何良臣认为,“众寡之用”不只是追求简单的数量,还应该讲究兵员的质量。

用兵布阵中重视奇正和众寡战术

奇正是中国古典兵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也为历代军事家所重点关注。《孙子兵法》对此也有讨论,先是指出“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又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71]银雀山出土竹简中有《奇正篇》专门讨论奇正问题,《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对奇正进行深入探讨,指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72]。除了诸多重要兵书之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曹操戚继光等,都对此论题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在《阵纪》中也设有专篇讨论奇正,他的讨论结合虚实而展开,可谓另辟蹊径。

何良臣首先强调了奇正的作用:“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惟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73]在他看来,奇正是达成变化的根本,战争中只有做到变化莫测,才能夺取战场主动权,获得胜利。接下来,何良臣花费很多笔墨阐释他所理解的奇正。他借用《淮南子》“奇正相应,若水、火、金、木之代为雌雄”[74]一语,指出奇正是雌雄对应,找出了“奇”,也便找到了“正”:“故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佚为劳奇。而轻疾悍敢,若灭若没,无不是奇也。”[75]所以,要想达成奇正,那便需要像孙子那样“善出奇”:“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76]以此类推,又可以找出很多“出奇”之法:“以旁击为奇,埋伏为奇,后出为奇;选锋为正,先合为正,老营为正……”[77]在何良臣看来,一般是将正面抵挡敌军的作为正兵,在左右担任辅翼的为奇兵,其实正兵之中也有奇兵,奇兵之中也有正兵,奇正之变无法穷尽。如果以金鼓和旌旗来进行辨别,那就是“无不可以为首,无不可以为尾,无不可以为伏翊,无不可以为奇正”[78]。这种论断,其实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说“无不正,无不奇”的翻版。因此,那些把“正者只做正兵,奇者只做奇兵”的,一定只是庸将,必定会在战场上吃败仗。那些真正善用奇正的指挥员,不但令敌人不识我之奇正,也无法预测我方孰为奇孰为正,这样才能确保我方立于不败之地。

从何良臣的论述来看,预测“何为奇何为正”其实就是探知敌方虚实,所以他继续从虚实的角度来论述奇正。在他看来,知晓奇正相变之术,便可得知敌人虚实之情,正是奇正“致敌之虚实”[79]的道理。按照常理,敌方实便用正,敌方虚便用奇,所以他们猜测我方用正,便会以奇击之,猜测我方用奇,便会以正击之,那么我方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打乱对方的作战意图:“所谓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故善用兵者,必使敌人不识我之孰为正,孰为奇。”[80]所以在何良臣眼中,奇正和虚实密不可分,只有那些善于揣测敌方虚实和敌方作战意图的,才可称作善用奇正。而且,了解奇正的主要内容,学会变化奇正,一定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在战场上运用奇正,达成虚实变化,进而获得胜利。

唐代的李靖是一位善用奇正的将领,曾就奇正留下精彩论述。但在何良臣看来,李靖关于奇正的理解仍有可商之处。比如李靖曾说“旗齐鼓应,号令如一,虽却非败,必有奇也”,何良臣便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兵法中还存在所谓“以诈而施”,也可能会施行诈术而将溃败之师充当节制之师。[81]李靖还曾指出“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82],何良臣对此同样不以为然。他说,“奇而不教,则号无以别,变何以施”,奇正之法都必须谙熟于胸,才能行使“相生无端”之变术。[83]李靖是以善战和善用奇正而闻名天下,但在《奇正(虚实)》篇,何良臣多次就奇正问题与之进行辩驳,可见他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

通观何良臣的论述,有些内容属于故作玄虚,复杂得如同绕口令,不免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感觉。但有些倒也通俗易懂,比如,他以人体为喻说明奇正问题,就显得非常形象生动。何良臣论述道:“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三者能俱用,而旗鼓秘之,是为神化。故三分其一为奇伏,然伏出于奇者也,奇又出于正者也。”[84]从中可以看出,在奇兵和正兵之外,何良臣又列出伏兵,接着又大段阐述使用伏兵的方法和原则。比如“善用伏者,自无处不伏耳”,再如“如敌入伏内,伏必胜也。敌当我头而来,伏易为也”,但是这些伏兵的运用,仍然是在“识奇正”的基础之上。只有善于分别奇正,才能使用伏兵制胜:“世之庸将,尚不识何以为奇,何以为正,何以为伏,又乌能出无朕之化,发不尽之机耶?”[85]可见,奇正是用兵的基础,掌握了奇正之法,才可以辨别虚实。掌握了虚实的诀窍,才可以“致用之以神”[86]

何良臣虽然对李靖多有不服,但他从未对《孙子兵法》有所冒犯。其论奇正,多结合虚实展开,这其实也是孙子的逻辑。孙子在《势篇》开篇提出了四个概念——“分数”“形名”“奇正”和“虚实”。这些概念一个比一个费解,孙子花费的笔墨也越来越多。前面两个一笔带过,“奇正”是《势篇》的重点内容之一,“虚实”则开辟了专章讨论。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87],可知“奇正”和“虚实”关系之密切。(www.xing528.com)

不仅如此,孙子讨论虚实问题,目标是避实击虚,以众击寡:“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88]从总体上来看,何良臣的思路与孙子非常相似,在讨论奇正和虚实之后,便专门探讨众寡之用。孙子在《谋攻篇》总结“知胜之道”时说,“识众寡之用者胜”,何良臣对此也非常认同。他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做好了“众寡之用”,即便是兵力不如对方,只要上下齐力一心,无畏向死,也可以做到“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所以他总结道:“用众者,进而止之;用寡者,进而退之。所以识众寡之用者胜。”[89]

“众寡之用”与战争胜负有着密切联系,兵力部署、奇正运用和虚实配置等,都与之息息相关。何良臣认为,“众寡之用”不只是追求简单的数量,还应该讲究兵员的质量。所以,他在认同“众寡之用”的同时,还提出了“众寡之治”,突出强调的是“治”:“众寡之用,法固称难,而更当识众寡之治也,求众寡之情也,审众寡之敌也。”[90]他继续以孙武等人为例证,说明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在他看来,兵员虽多,不善治理,不会使用,最终只能是“将众而用寡”;反之,如果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指挥员方法得当,就可以取得“将寡而用众”的效果。在他眼中,“孙武以三万胜,吴起以五万雄,管仲以七万霸,汤、武以万人王”[91],都是识“众寡之治”的原因。身为指挥员,如果善于识别“众寡之治”,就不会被数量占优的敌军吓倒,可以趁着“敌众不治”而“一击乱之”。高明的指挥员善于审势相机,把握住对方的“不治”:“观其不治,便可冲之。”[92]当然,敌众我寡的局面,自然会给己方士卒带来几分畏惧,进退变得犹豫不决,缺少必胜的勇气和决心。这时候就应该“开以必生之机,示以必死之路”[93],让士卒的畏惧之心冰释,作战勇气重生。既然有了战斗气概和决战的勇气,战场的局势就会由此发生根本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开以必生之机,示以必死之路”的战法,其实是从《孙子兵法·九地篇》中“陷之死地而后生”化出,但也有所变化。孙子“死地求生”的战法强调的是“示以必死之路”,何良臣强调的是“开以必生之机”。

何良臣不迷信经典,不盲从权威,敢于对李靖这样的著名军事家发难,但他对孙子非常崇敬。对孙子的兵学理论,何良臣更多的是阐释,只间或有所发挥。除了上述“奇正”理论之外,他对“率然”理解也是如此。

孙子曾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就应当使得队伍能够做到首尾呼应,就像是“率然”。所谓“率然”,其实是一种蛇。这种蛇反应敏捷,击打它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容易,因为它的头部和尾部都会赶来救援。孙子主张,军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接应就应该像率然这种蛇一样迅捷。这样的部队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很难被完全击败。[94]对于这一观点,何良臣极为赞赏,不仅完全接受,还以“率然”为题特地设专章探讨军队各部分之间的呼应问题。在何良臣看来,不管兵力是众是寡,各部分之间都需要做好呼应,以达成“率然之势”:“所谓率然之势者,言其首尾顾应,斯须不离,腰不可断,首不可击,尾不可摧。故曰率然如常山之蛇。所以善用兵者,无不率然。”[95]何良臣对“率然”所作阐释重点突出的是“首尾顾应,斯须不离”,这几乎是孙子的翻版,但他又认为“善用兵者,无不率然”,则又更进一步。孙子论“率然”,是围绕死地决战,也即千里奔袭战略而提出。何良臣则认为军队之间的呼应必须贯穿于始终,在平时或战时的各种场合都需做好互相呼应,这才能确保部队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故能握率然之用者,必能应变于不挠,而又能以率然制敌于不测。”[96]所以他也就此将能否掌握和运用“率然之用”,作为判断能将或庸将的重要依据:“能将之善任战者,率然如风之陡发,如云之陡合,如转圆石、溃积水于万丈之上,使人莫识其来、莫知所御,是谓握率然之用。”[97]不仅如此,何良臣认为“率然”这种呼应之势,不仅仅是军中之事,同样需要治国理政的统治者高度关注。何良臣总结天下突发情况为“五危”:“以前古鉴之,则有五危:曰乱民也,曰罪弃也,曰荒淫也,曰四夷也,曰权篡也。”[98]在他看来,高明的战略家必须真正掌握“率然之用”,即使发生任何突发情况,仍可以从容加以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