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整时期(1957—1965年)的优化方法

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整时期(1957—1965年)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57年开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了顺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逐渐对社会保障制度各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2)改革医疗制度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等法规,我国农村开始正式建立起由县、乡(公社)及村组成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标志着广大农村正式开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

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整时期(1957—1965年)的优化方法

从1957年开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了顺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逐渐对社会保障制度各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

1)建立精简职工养老保险政策

在“大跃进”运动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吸纳了大量被下放的企业职工,针对此问题,国务院于1962年颁布了《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此规定的提出缓解了精简职工当中老、弱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针对大批职工及其家属被动员回乡或下放农村,职工退休待遇的支付领取遭遇困难,1963年1月颁布的《关于享受长期劳动保险待遇的异地支付办法》做出相应的规定:职工或其家属在改变居住地址时,退休费、因工伤残抚恤金、非因工伤残救济费和因工死亡供养直系家属抚恤费可以异地领取,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后顾之忧。

2)改革医疗制度

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等法规,我国农村开始正式建立起由县、乡(公社)及村(生产大队)组成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标志着广大农村正式开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随后,1965年颁布的《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使得医疗制度的覆盖面增添了国家工作人员[1]。(www.xing528.com)

3)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工作

1962年财政部内务部制定的《抚恤、救济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明确规定了使用抚恤金的合理方法,极大地改善了民政事业费的管理与运用过程;1963年国家也相应地提高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福利费待遇;1965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对精简回乡的职工提供生活困难救济补助。此外,社会救济、农村“五保”制度以及军属优待制度等同样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总之,此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延续着初创时的发展格局,国家仍然承担主要责任,各单位共同负担相关责任,只是在原有的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调节与改善,比如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改进了保障部分内容,但是“大跃进”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有关福利事业受到削弱,最终使得一些社会保障的规定与任务没有按照预期实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