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邛窑研究:历史与现状总览

邛窑研究:历史与现状总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邛崃境内的十方堂遗址被发现后,陆续有多处邛窑窑场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表明自宋以后,邛崃地区仍有少量小规模的窑场继续生产,但由于其规模小、亦无可靠典型器物存世,因此这并不属于学术界所定义的“邛窑”的研究范围了。邛窑亦因此引起少数国内外专家关注,自此开始走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邛窑研究:历史与现状总览

邛窑是巴蜀地区[1]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因其主要窑址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边沿的邛崃境内而得名。自20世纪30年代,邛崃境内的十方堂遗址被发现后,陆续有多处邛窑窑场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现有考古证据表明,邛窑始烧于东晋,盛于唐五代,衰于南宋瓷器烧造活动长达900多年。邛崃十方堂窑以遗址堆积最厚、产品最丰富、连续烧造时间最长而著称于世。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烧制瓷器的窑场,在当时的文献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后人只能根据近晚以来的零星文字推断出邛崃自古便有瓷器生产,作为出土实物的文献佐证。如《邛崃县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刊本卷二中提到:“此地土性不坚,黄土砌成土砖亦尚耐久,黑土筑墙遇雨易颓,火烧合之成砖瓦则适用陶,而为坛罐则尤佳,十方堂等处古时之坛罐窑也,至今河水刷岸犹有陶器发现,其质不细而其色亦不佳。”[2]在另一处“山水志”关于“十方堂”一条的记录中提到:“十方堂佛庙也。在南河厓岸夷上洒下水泄沙崩多出窑器未见文雅”[3]。这里描述了邛崃当地的土质与烧制陶瓷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十方堂等处有地下埋藏的古陶器出现,并形容了器物的色质,与其民窑的性质吻合。这两处文字相互印证,也是至今为止关于邛窑十方堂遗址出土器物的最早确切文字证据(图1-1,图1-2)。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的结果,学术界皆公认自南宋以后邛窑的各大型窑场均逐渐衰落,宋末基本停烧。但民国十一年刊本的《邛崃县志》仍有两处提及宋以后邛崃地区的瓷器生产:“城西偏南二十里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附近多坛罐窑”[4];“砖瓦窑不及百,附城及各场镇皆有之。坛罐则止有七窑,皆在南路金马廖植四姓业此”[5]。表明自宋以后,邛崃地区仍有少量小规模的窑场继续生产,但由于其规模小、亦无可靠典型器物存世,因此这并不属于学术界所定义的“邛窑”的研究范围了。

1-1 邛窑十方堂窑遗址近照1(www.xing528.com)

1-2 邛窑十方堂窑遗址近照2

关于邛窑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此之前,如前所述的《邛崃县志》中曾描绘的那样,邛窑的各大窑址一直都有出土器物在民间出现。又据最早对邛窑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葛维汉(D. G. Graham)写于1936年的文章《邛崃陶器》中描述,“这个陶窑的出土器物,至少在最近几十年来,不断出现于成都市场”[6],但这些器物,均为民间收藏者或乡民自行挖掘,未有正式的研究文字资料留存于世。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至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邛窑十方堂遗址遭到军阀的疯狂盗掘,大量实物流落民间甚至流失海外。邛窑亦因此引起少数国内外专家关注,自此开始走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