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班班级的特征及引导优化方案

大班班级的特征及引导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集体感的产生,不仅是幼儿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还是幼儿社会化成果的表现,促进幼儿进一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但是在学前晚期,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降低,幼儿的集体意识开始萌发,并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

大班班级的特征及引导优化方案

(一)大班的班级特征

1.集体意识萌发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生活后所归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因此,幼儿集体感的萌芽以及形成都发生在幼儿园,经过小班、中班两年的集体生活,到了大班阶段,幼儿形成较强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感。集体感的产生,不仅是幼儿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还是幼儿社会化成果的表现,促进幼儿进一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大班幼儿的集体感表现在,幼儿对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并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关心班集体的荣誉,为集体的成功而自豪,尽力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并且为集体利益和荣誉约束、控制自身行为,为班集体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2.责任感增强

责任感是人对自己的言行持认真负责和主动承担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随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大班的幼儿责任感开始形成,表现为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遵守幼儿园以及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等。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的责任感常常能产生满足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具有较强责任感的幼儿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就会严格履行自己担负的职责。但是,大班幼儿的责任意识有时并不稳定,教师应帮助他们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运用鼓励、表扬等正面方式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及时肯定、认可幼儿的责任行为。

3.规则意识形成

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经形成,他们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遵守班集体制定的规章制度,在游戏活动中也能按照游戏规则的要求遵守制定的班级规则。但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尚未达到自律的水平,因此,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是外在的,并没有内化到他们的意识中来,无法真正地认同规则并表现出自觉性的行为。大班幼儿之所以遵守规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成人的惩罚,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认可。虽然尚未内化内在的规则意识,但是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经形成,能在活动中遵守各种规则,表现出积极行为。

4.合作能力提高

随着幼儿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尤其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广度逐渐深化,交往能力增强,他们不仅能注意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还能注意到同伴的活动,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分工合作与对话交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的活动中,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不仅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还能与其他幼儿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并且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造交流、对话和协作的机会,为幼儿提供进行合作活动的材料,在集体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水平。(www.xing528.com)

(二)大班班级管理的引导

由于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他们身心发展状况与3-5岁的幼儿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精力更加旺盛,体力更加充沛,爆发力更加强烈,对各种活动充满了兴趣和欲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那么,作为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应注重和适应大班幼儿的个性发展特点,还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多角度、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幼儿,使大班幼儿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1.发挥幼儿集体感的作用

3-6岁的幼儿虽然已经开始了幼儿园集体生活,但是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无法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但是在学前晚期,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降低,幼儿的集体意识开始萌发,并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大班幼儿的集体感已经形成,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集体感的作用,成了大班班集体管理的重点,这就要教师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明白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在活动时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到他人,要符合班级规则的要求,遵守集体规则与班级纪律。具体来说,教师应提出符合大班幼儿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规则要求,给予幼儿适当的限制,鼓励他们为了集体利益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竞争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幼儿在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开展比赛,在活动中体验到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群体意识,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引导幼儿责任行为的养成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随着个性的发展以及心理活动的发展,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幼儿的责任感萌芽于学前初期,在活动中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幼儿身心的不断发展,到了学前晚期,幼儿的责任感开始成为道德行为的支配动机。幼儿责任感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控制、调节自身的行为,还可以监督同伴的行为。大班幼儿的责任感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很不稳定,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活动中引导大班幼儿明确行动的目的、意义、要求以及规则,运用赞赏、肯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责任感,表扬幼儿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应学会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决定,支持幼儿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活动,鼓励幼儿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行为。通过与中小班教师合作,大班教师可开展“大带小”活动,为大班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去照顾低年级的幼儿,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

3.教给幼儿合作的技能与方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与方法,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咬人、争夺玩具以及扔玩具等冲突行为,那么,教给幼儿必要的合作技能与方法,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明确各个成员在活动中的角色分工,不仅可以减少大班幼儿合作活动中的各种冲突行为,还可以实现大班幼儿合作水平的提高。大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初具雏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作为教师应正确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避免对幼儿进行直接训斥和责备,而应运用积极、鼓励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攻击行为的危害,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对话、交流,讨论如何进行合作活动,如遇到问题应如何解决,解决的办法与策略有哪些等。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活动的形式,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与条件,在游戏活动中传授给幼儿简单的合作技能与技巧,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合作水平。最后,教师应加强一日生活中的合作训练,把握一日生活中的合作机会,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