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探索现代教育管理

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探索现代教育管理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正确认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建立信任一是承认其客观存在。二是尊重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有鉴于此,有人将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概括为巩固积极型、引导中间型、转化消极型[15]。(三)协助建立积极的亚文化,实施整合正因为非正式群体的多样性,才使班级文化丰富、有生机。

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探索现代教育管理

(一)正确认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建立信任

一是承认其客观存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成熟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满足学生在社会、心理和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也是学生之间交往而产生的正常现象。

二是尊重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青少年时期的独立叛逆,使他们比较倾向于与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一致的同辈群体,他们希望由自己来做与自己有关的决定。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比如,对集体的支持或不满、对其他同学的看法等。可通过设立知心信箱、不定期约谈等方式表达教师的重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必要时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帮助其提高在班级的地位和影响力。当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和信任,自然就产生一种舒畅和欢快的心态,其对抗性也因此削弱。

三是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的影响力,吸收他们参加班级中的各项活动,同时调动其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比如,在物色班干部的人选问题上,要注意到非正式群体的代表人物的意见,使班干部的确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形成梯队

根据群体的导向,班级非正式群体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积极型是与班级目标相一致的非正式群体,具有亲社会性,认同社会通行的各种规范[14];消极型有一定的反社会性,而中间型则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随时可能偏向任何一方。当班级活动对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有鉴于此,有人将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概括为巩固积极型、引导中间型、转化消极型[15]。(www.xing528.com)

积极型群体符合成人的发展期待,通常是教师的好帮手或者是学习佼佼者,在班级事务中有一定的“话语权”。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积极型群体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扶持,帮助他们朝着目标努力,以树正气。

中间型群体最容易被班主任忽视,由于这类群体成员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很一般,他们觉得自己在班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虽然不会公然与班级作对,但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比较缺乏,容易退缩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团体之中,用更类似的人来安慰自己,这是不利于班级和个人发展的。班主任要设法帮助这类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让其与更多同学进行交往,并适当地让其分担一定的任务,提高其自信心以及集体认同感。

消极型群体对班级有抵触情绪。其一,要对他们的交往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他们做朋友。通常这类型群体或多或少带有“江湖义气”,先以情动人,让他们感觉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其二,对于这类小群体所出现的消极破坏行为,班主任采用批评、处分等行政手段必不可少。

(三)协助建立积极的亚文化,实施整合

正因为非正式群体的多样性,才使班级文化丰富、有生机。所以,引导并不意味着合并或者统一,以及要用主流文化取代亚文化。根据心理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或事物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迫时,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应着力在学生认可的前提下进行引导,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创造环境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扩大其交往圈子,在更广阔的社会比较中激发学生潜力,使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规则意识。这样,也可以使一些非正式群体转“暗”为“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