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班级非正式群体对教育和管理的影响

探索班级非正式群体对教育和管理的影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行为的重要参照体。非正式群体具有自愿性、平等性、情感性,能弥补班级正式群体忽略个体特点的不足。相对于学校、班级的主流文化,非正式群体的文化是学生文化,即亚文化。另外,由于非正式群体都是以群体为单位出现,学生的个性就容易淹没在群体中,产生“去个性化”心理。

探索班级非正式群体对教育和管理的影响

(一)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

1.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

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看,是群体而不是家庭(父母)对个体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尤其在青少年阶段,同伴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他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曾有学者对80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人际交往选择的调查,当问道“课余时间你最喜欢和谁在一起”,无论大中小学生,都把“同伴”作为首选,男生选此项的比例为65.4%,女生为63.4%[9]。

学生们在非正式群体中承担着更多的角色,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服从者,体验的机会增多了。同时,在处理与同伴相处的各种问题时,他们既可通过认同同伴群体,使其在能力、爱好具有与群体更多的相似性;也可通过反思、讨论等方式,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纠正;或者通过与群体内其他个体进行比较而获得自身优点和不足的信息,以完善自身,甚至获取在群体内不同的地位。可见,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行为的重要参照体。

2.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学生的正式群体一般都有统一目标、行动,纪律严格,而学生个体则千差万别,他们的爱好、兴趣、观念各不相同,造成复杂多样的心理需要。无论多么完善的班集体,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全部需要。非正式群体具有自愿性、平等性、情感性,能弥补班级正式群体忽略个体特点的不足。它能够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平等互助的环境,且不用担心受成人支配,不必顾忌成人社会的评价,甚至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正因为有更多的自主权,他们觉得在群体中更能体现个人价值,更能获得自尊感。

另外,非正式群体所提供的这种相互支持,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由衷地被群体所接纳,从中获得了安全感。尤其是当学生感觉学校、家庭或其他社会场合受到“伤害”后,非正式群体能为他们提供一种独特的心理调节场所,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其走出苦闷。正如学生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有了(朋友圈子),课后会有个照应,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们,心里有快乐和不快乐都可以和他们说。他们能理解我当时的心境,喜怒哀乐。”

无论是释放压力、表达诉求,还是发展能力,非正式群体都为学生提供了促进成长的平台。一般来说,关系越平等的人际交往,推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的作用就越大。只有这样,个人才会获得模仿、展现、质疑、沟通、竞争、合作的机会。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良以及缺乏同辈交往,都会导致学生抑郁、适应不良等症状[10]。

(二)对班级群体的影响(www.xing528.com)

1.形成班级亚文化

当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11]。相对于学校、班级的主流文化,非正式群体的文化是学生文化,即亚文化。它没有经过教师的组织和安排,是学生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非正式群体成员从偶像崇拜到交流方式,乃至服装、发型,都体现出志趣分明的亚文化特征。他们很少考虑学校或教师的期望,反而更在意同伴的兴趣和喜好,更多地屈从于同辈群体的亚文化,而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12]。

班级亚文化可能是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也可能产生破坏的影响。只有在坚持文化多元的前提下,不纵容、不简单对立,多了解各种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多沟通交流,才能去芜存菁,发挥亚文化的正向价值。

2.衍生群体心理

在非正式群体中,“从众”“去个性化”等群体心理以及小集团意识尤其明显。非正式群体由于感情相近、观点相似,具有较统一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凝聚力,群体成员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群体在个人心目中的位置越重要,群体内越团结,个人就更趋向于根据群体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而从众行为本身是很难对其做出褒贬的判断,关键是看个体所属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如何。如果在性质不良的非正式群体中,这种从众行为就容易导致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蔓延,对班级建设将产生消极影响。

非正式群体有一定的排他性,群体成员都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理念来处理问题,在口径和行动上经常保持一致。当群体与外界有摩擦,不管群体利益正当与否,内部成员会自觉捍卫群体利益。这种狭隘的小集团意识,容易使成员认为群体价值高于一切,失去评判是非的理智。

另外,由于非正式群体都是以群体为单位出现,学生的个性就容易淹没在群体中,产生“去个性化”心理。学生觉得自己只是群体中的一员,教师不易觉察出自己的言行,而且责任是由所有参与的同学一起承担,当责任扩散后,个人的责任观念就比较淡薄了。这时,学生会削弱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沉湎于冲动、无理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中,班级的约束力也因此被削弱[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