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教育主线,提升班级管理

探索教育主线,提升班级管理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教育学家曾指出,将班级管理仅仅与学科教育捆绑在一起,思维较偏狭。教育研究表明,班级管理的模式已经日趋复杂,由单一的研究方式转变为种类丰富的研究体系,使班级管理的路径趋于成熟。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有序进行,丰富班级活动。

探索教育主线,提升班级管理

教育学家曾指出,将班级管理仅仅与学科教育捆绑在一起,思维较偏狭。实际上,班级管理的模式逐渐丰富,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丰富专业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不同学科的视角会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进度。教育研究表明,班级管理的模式已经日趋复杂,由单一的研究方式转变为种类丰富的研究体系,使班级管理的路径趋于成熟。

(一)传统的班级研究思路

应该看到,所谓“教育学的学科视野”与“单一的心得体会式的研究路径”,属于传统的班级研究思路。还应看到,这样的传统的班级研究思路,至今仍盛行于世。这位学者之所以提出要超越这样的研究思路,确实有诸多理由。

就“教育学”在西方的出现和发展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它有一个逐步清晰、深化的形成过程。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得以形成的起点是夸美纽斯完成《大教学论》的17世纪。

之前的教育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哲学、神学等领域自上而下的演绎,另一种是从具体教育实践开始的自下而上的归纳。但前者未能结合教育现实形成科学的特殊结论,后者也未能超越经验反思的范围。

在夸美纽斯这里,出现了让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清晰意识和系统尝试。虽然夸美纽斯总体上仍遵循了从哲学、神学等领域自上而下的演绎思路,但他演绎的大前提——哲学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开始论证。这就为他带来了新的视角,开拓了新的问题域。另外,他的论证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类比的方法。然而,他的《大教学论》尚未使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研究本身也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全书在现象上,包括语言上的神学色彩;二是把类比这种用以发现的方法作为论证的方法[1]。

在“教育学”学科被从西方引入中国,并被应用于班级研究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论证方法与研究结论的相对粗疏。

(二)传统研究思路的当代表现

传统的论述方法似乎主要是演绎、归纳和类比。它们仍大量出现在我国近几十年的班级研究中。

首先,将演绎法展开来说,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成为只有在被“尊称”时才能算作一门科学的学科,而难以对实践产生深刻影响。另外,教育学理论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意识形态化,教育学者们通过剖析马克思理论中针对社会结构和人的本质的结论,推论出教育教学的原则和班级管理的预期成果、方法。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演绎思路中,还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即从“绝对正确的”社会权威的角度来审视教育、审视班级工作,过于强调让学生个体服从社会需要,尤其是被意识形态化了的社会需要。(www.xing528.com)

在我国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看起来已经成为共识,并为许多研究者所采用的思路是:参照苏联的集体教育原则,建立全新的培养方式,推动原来的班集体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或者将社会主义制度融入班级建设中。相应地,对班集体的概念、特征、班级从群体到集体的三种或四种发展水平[2]的论述,大体借鉴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体系中的话语系统,以同时期的苏联的心理学理论为基准,进行教育教学革新。

其次,就归纳方法来说,来自一线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的许多经验反思,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和方法,也不乏教育家的智慧光芒。但是,跳出这个案例来看,这些反思经验体系不够完备,针对性较强,可应用性不高,不具备普适性,形成更高境界的教育思想,也难以超越相对狭隘的工作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其中,许多研究往往是将一些看似高深的教育理论或其他学科话语当作口号来引用,而非作为工作思路的理论依据来论证。

最后,就类比方法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领域,许多理论浅显分析是有道理的,但经不起细致推敲,不适合应用于实践。比如,引用其他学科的意识形态或定性结论,或者以某些现实事例为依据,阐述总结性的理论观念,将其整合到一起,汇集成工作总结、科研型文章或专业著作。这些做法并非绝对不可行,但在这么做的同时,要有正确的分辨标准,客观衡量引用的理论观念与班级教学管理的关联性和不同之处,例如,理论的出处、理念的实际目标、适用范围、可利用的方向,应用于实践的成效。

(三)传统研究思路缺陷凸显的需要

在种种研究方法的作用下,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为联系不深的两个领域,甚至出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相互指责的现象。不断翻炒新名词的理论缺乏创新的内涵,更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不断总结的经验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常出“新招”“绝招”,但似乎难以避免在同一层次平面延伸而不能提升境界的命运。同时,每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获得的研究结论似乎都不错,但要么说了等于没说(缺乏创新和实效),要么说了不能再说(缺乏提升空间和推广价值)。

总之,以这样的研究思路为基础的班级研究,虽然也贴着“教育学学科视野”的标签,但实际上流于粗疏:或者过于抽象,或者过于具体,缺乏充分论证,将偏狭的班级管理理论奉为真理,反复应用在教学实践。人们耗费大量的时间,试图将在有限区域内生成的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转换为标准的管理模式,用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套用着他人的理论观念。

针对这样的研究状况,本书认为,面对看似多样,甚至复杂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索清楚管理工作的主线是至关重要的。就像许多专业的教育前辈们所展现的那样,理清线索包括区分班级管理的工作领域,辨析各领域的工作重点,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并很有章法地开展每一方面的工作。不过希望在此基础上,明确地提出“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这一班级发展目标,并且以此目标为基准,进一步优化各个部门工作的意义,确立班级管理的重点,一切为了提升教育质量而努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学校繁杂的工作项目。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有序进行,丰富班级活动。实现多元化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型人才。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分析前述研究情况时,那些方法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是值得敬佩的。许多人在研究和工作中有着让人敬佩的认真态度,许多主张也确实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们的研究为后人敞开了许多值得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事实上,后来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