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叛逆”沟通,青春期生理特点

与“叛逆”沟通,青春期生理特点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何为第二反抗期小美和小刚的状态可能是很多孩子正值青春期的家长所烦恼的。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也正在经历着他们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第二反抗期”。

与“叛逆”沟通,青春期生理特点

案例

小美是初中三年级的一个女孩子,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喜欢上了打扮,按小美妈妈的话说就是“连上课都在用笔弄自己的卷卷头”。渐渐的,小美的行为越来越让小美的父母看不下去:总是违反校规校纪穿校服之外的衣服,小小年纪开始看一些时尚杂志,并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逛街、化妆上面,甚至还会有莫名其妙男生的电话打到家里……开始的时候,父母的话小美还听得进去,但是小美总是嫌父母把自己和其他的同龄人比较,比如:“你看人家李姨家的姐姐多有出息。”慢慢地父母每次想和小美谈谈,要不就是会被不耐烦地拒绝,要不就说:“你找人家当你女儿好了!”最后小美竟然用电脑打印了“请勿打扰”贴在自己房间的门上。

案例

小刚是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因为马上就要面临高三高考,家长对他的学习非常关心,每天监督小刚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经常和班主任通电话了解小刚的情况,也在暑假为小刚报了辅导班,希望小刚提前进入高考冲刺状态,甚至还考察了小刚朋友们的学习状态,要求小刚不要与那些成绩不好的朋友继续来往,而是要多和班级学习优秀的同学交往,向人家请教学习经验。然而小刚非但不听话,还常常因此和他们大吵大闹,多次气得父亲对他大打出手。父母曾细心地根据小刚的学习状况为他挑选未来报考的大学和专业,这些学校都是小刚家乡附近的知名大学知名专业,未来的就业情景很好。而小刚却斩钉截铁地和父母说自己一定要报考一所外地的大学,而且离家越远越好,这让父母非常伤心。

(一)何为青春期

在心理学中,孩子的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即初中阶段被称为少年期,而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即高中阶段被称为青年初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

1. 青春期生理特点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正经历着出生以来最剧烈的一次成长。他们在体貌特征上已几乎接近成人,他们的肌肉和骨骼进入飞速增长的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饭量越来越大。并且此时他们的身高也在急速增长,正是最“蹿个儿”的时候,女孩从九岁起开始猛长,十一二岁时到达顶峰;男孩成长的时间晚于女孩,大约是十一二岁,但他们的成长速度比女孩快,没几年就会超过同龄的女孩。人的大脑在一岁时是成人的80%左右,十岁时是成人的90%,而一旦步入青春期,脑容量和脑神经之间的连接持续增长最终达到成人水平,这时的大脑活动频率更高、神经之间的兴奋抑制作用也最活跃。在青春期初期,大脑中抑制丘脑(促进性腺激素释放的器官)活动的松果体开始退化,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男孩渐渐变成“男子汉”,女孩子渐渐变成了“大家闺秀”。

2. 青春期心理特征

这些生理上的巨变,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儿童,而是一个和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的成人,具有强烈的“成人感”。但对于有些孩子,他们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觉得很丢脸、男孩可能会偷偷地把长出来的胡子拔掉、尽量抑制自己声音上的变化,而女孩可能会穿紧身衣来掩饰自己的发育而影响内部脏器的生长。

性特征上的成熟让青少年逐渐产生了性的萌动。小学时男孩和女孩总是能够玩到一起没有什么隔阂。到了初中异性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一个班级中男孩和女孩可能会不互相交谈,因为说话可能就会被同学们认为是“喜欢对方”,但是双方又在相互吸引,故意做出一些动作让对方注意到自己,例如男孩子可能会故意在女生面前搞怪出洋相,就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到了高中,男女之间的差异又再次减小,大家可以正视两性之间的差异与特点,并开始出现“校园情侣”。

因为性特征上的逐渐成熟,孩子变得“爱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注意力慢慢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不只是外表,他们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我是谁”“生活是为了什么”等等,而青春期时候奠定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何为第二反抗期

小美和小刚的状态可能是很多孩子正值青春期的家长所烦恼的。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也正在经历着他们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第二反抗期”。人的一生会经历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为两岁到四岁之间,此期间的儿童不再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接触这个世界、体验世界;而青春期则是孩子的第二反抗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反抗则指向内心,他们更加追求心理上的独立,他们反抗的是一切束缚自己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或者教师。

1. 第二反抗期的特点

第二反抗期被称为“暴风骤雨”期,这就说明在此时孩子们的情绪和性格都极为暴躁和易怒,有些孩子会用非常强烈的手段去反抗“压迫”,就像案例二中的小刚,遇到问题就与父母争吵,和父亲动手打架等等。但是很快他们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并为这样做感到抱歉。而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的表现形式则不是如此,比如小美,她的反抗方式则是冷漠对待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和唠叨,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而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他们在整个青春期的处世态度。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父母或其他长辈的个别言行造成了他们的反感情绪,便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有时甚至会对类似的群体都产生逆反心理。例如:某个阿姨在家庭聚会上批评孩子的某些言行举止不合礼仪,孩子可能就会认为这个阿姨不喜欢自己,对自己有敌意且因此一直耿耿于怀;而网络上,因为某些个别事件而对整个群体进行地域攻击和人身攻击的人群也多是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不过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一定都会具有逆反的行为,孩子是否逆反与孩子的性格、气质、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下面是一个简易问卷,可以通过孩子填答来基本判断出他/她现在是否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你是否具有逆反心理

回答以下30个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或者“否”。

img1

img2

评分标准:

除第十九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评分参考:

1.0-9分:逆反心理很弱,喜欢干该干的,不去干不该干的。

2.10-20分: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可能会意气用事。

3.21-30分:强烈的逆反心理,喜欢与众不同。

2. 第二反抗期的产生原因

案例中小美和小刚的情况在青春期的孩子中并不少见,那要想知道如何减少这个阶段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就要先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时为何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www.xing528.com)

首先是生理上的原因,家长朋友们可能会发现,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就可能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产生剧烈的波动,有时十分狂暴,一点事情就大发雷霆,有时又十分脆弱,不知为什么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天,不与人交谈。这是因为,个体的身心达到协调状态的条件是神经系统与身体达到协调,而青春期的孩子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持续增长,但性腺等器官还未完全成熟。结果就是神经系统过分兴奋,使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刺激过于敏感,自身的反应比别人强烈得多。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简要地介绍过,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高涨的阶段,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意见的重要性,并十分珍视自己的决断和因此而建构起来的自我形象,但他们的想法大部分都不太会被现实社会所接受,从而产生挫折感,并可能会因此产生偏激的想法。所以当他人(一般是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行为持不同意见,且采用他们所不接受的方式加以阻止和妨碍时,他们就会认为成人是自己行动的障碍,对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

而此时孩子的独立意识也在发展,虽然孩子的个头越来越高,声音、长相也越来越趋近大人,但是在家长眼中,他们还是以前的那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宝宝”,当孩子已经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时候,他们还是像之前一样,想为孩子包揽一切的事物。就像案例二中小刚的父母,为小刚的生活做出了完美的规划,但在小刚看来却是对他的束缚和管制。其实在青春期中,孩子还并未达到生活独立的条件,也无法自主生活,终归还是要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更多寻找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独立,他们希望摆脱自己儿童的形象,确立自己独立的成人地位。

正因为上面的这些原因,孩子常常在以下几种情形下会产生逆反行为: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时,家长依然用原来那种关怀的情怀去对待孩子;自主性受到阻碍,就像前面案例二中的小刚,自己作决定的权利被剥夺,父母为孩子拿主意,而不听取他们自己的意见;孩子的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比如案例一中因为父母对于小美的装束表示不满,而引起了小美的反感;当成年人强制要求青少年听从自己的要求,而青少年拒绝接受时也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行为。

(三)如何与“第二反抗期”叛逆的孩子沟通

虽然青春期的逆反情绪是任何人都要经过的历程,不可避免。但也不是说所有的父母与孩子在这个时期都会存在十分激烈的矛盾,反而有很多成功人士在反过来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时,非常感谢父母对于自己的教育。第二反抗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如果家长掌握一些与这个时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反抗期也可以“风平浪静”。

青春期并不一定是狂风暴雨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2.16-1978.11.15)在 1925 年至 1926 年的 9 个月中,研究荒蛮而陌生的萨摩亚人的青春期问题,她发现,萨摩亚人并不存在现代社会中日趋严重的青春期问题,在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以一种随和的态度对待人生,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戒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谁都曾经有过青春年少的时期,谁也都有过那时的小梦想和小秘密。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独立人格发展和建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开始具有和成人一样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从中学开始,青少年就开始不再轻信他人,对世界和周围的事物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可以批判性地看待父母和家长的“权威意见”,并且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法,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十分珍贵的。虽然青少年的想法在经验丰富的大人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很多想法也许根本是错误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孩子勇敢地去独立理解和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家长作为他们最信任的知己和最坚强的后盾,要去保护孩子这可贵的心理品质,不要因为孩子提出的某些观点和看法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就认为是孩子在故意地“与自己作对”。当自己与孩子的观点发生矛盾时,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这般年纪的时候,是否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很快就要独立去面对世界,如果不从现在培养自己,锻炼自己,那么难道要等到他们20多岁本应顶起一片天地的时候还要寻求父母的保护么?

例如案例二中的小刚,已经进入到高中二年级,很快就要步入大学自己独立生活,因此这时的他已经可以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例如选择未来将要报考的大学和专业、自己如何安排时间准备高考等。这时的家长需要做的可能只是在尊重小刚选择的基础上,帮助小刚迎接未来的挑战。

2.注意沟通技巧

反观大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双方之间都会说“其实我的本意是好的,就是话说得有些狠,不明白为什么他/她会这么认为”“爸爸/妈妈的初衷我都明白,但我实在不能接受他说话的方式”,其实很多争吵本身的原因并不在于事件,而在于双方都缺乏沟通的技巧。

(1)不要把孩子与他人作比较

网络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十分火爆的微博:“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娘。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这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是说笑,但这几句话也确实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家长在平时总是喜欢把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让自己不胜烦恼,烦恼到不行的时候就只能像小美那样,不耐烦地对父母说“你找她做你女儿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是上天对于父母最美丽的恩赐,其实在父母心中,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您是这样想的,那么就请告诉您的孩子。孩子在学校中学习,已经是一个与他人比较、竞争的过程,回到家中,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对自己的肯定与赞扬,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当父母遇到问题就将自己与他人比较,青少年可能并不能够理解到父母背后的苦心与疼爱,更多的是感受到“父母并不喜欢我,他们更加喜欢别人。”

(2)不要翻旧账,就事论事

翻旧账是亲子沟通中的大忌。“你上次就是这么偷跑去网吧”“上次开家长会老师就和我说过你上课说话。”这些话不但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反感,谁都不愿意因为同一件事而被指责多次。总是翻旧账,会给孩子一种“父母在蛮不讲理,用之前的问题来说这次的事情”的感觉。并且以前发生的事情一再重复,孩子听的次数过多就不再有反应,也不会再听得进去家长其他的劝告。

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其他的问题,把重点集中在如何改变错误、改正缺点,而不是孩子的缺点本身,这样青少年会认为家长“讲道理”,把问题集中在事件本身的对与错,就不会引起孩子过多的情绪反应。

(3)学会冷处理

前面也说到,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点就是“疾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父母发现孩子因为这件事情而情绪激动时,最好不要继续争吵,而是“冷处理”。等待一段时间,当大家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来谈论。这样不仅会避免孩子的情绪过于激动,也有助于家长自己冷静情绪。当孩子已经反映强烈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让他自己平息冲动。

(4)切忌伤害青少年自尊心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区分场合和措辞,切忌在公众场合对孩子大声斥责,也不要在亲戚聚会、同学等数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对。在言语上不要使用羞辱性词语,比如“你就是个笨蛋”“你不可救药”,在批评上对事不对人。

(5)真诚地表达情感

在青少年眼中,父母的形象虽然已经不是儿童时期的“绝对权威”,但仍然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如果家长学会在和孩子对话时,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亲子关系的加深。例如:当孩子由于和同学出去玩而很晚回家时,家长在表达自己的担心时,除了“你跑哪去了,急死我了知道么!”还可以试着换一种口吻,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这种表达不但不会带来孩子的抵触,反而会加深他们对父母情感的理解和自己错误的内疚,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

3.身教重于言传

《庄子·天道》里说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道理可能身教的效果要比言语上的教导来得更加有效。对于一个在学校常常和同学打架的男孩子来说,如果父亲知道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回到家又是对孩子一顿拳打脚踢,那么再想教导孩子不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让孩子亲自参与到实践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想要教育孩子不要花钱大手大脚,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家长不如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的家务中去,让他们通过劳动来挣取零用钱,比单单苦口婆心的教导效果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