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鼓舞:史籍中缺失的舞蹈节奏掌控者

建鼓舞:史籍中缺失的舞蹈节奏掌控者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籍中没有发现建鼓舞之名,而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却有许多一边敲击建鼓一遍舞蹈的画面。吴曾德把这种舞蹈命名为建鼓舞。建鼓在周朝就已出现。底座多为猛兽形状,称为“虞”。有的鼓饰有“羽葆”,像鸟类美丽的尾毛。后来逐渐发展成建鼓舞。微山出土的建鼓舞者“骑兽击鼓”,充分显示出建鼓舞的阳刚之美。建鼓舞的舞者且鼓且舞,在乐舞百戏和乐队中起着控制节奏,指挥全局的作用。

建鼓舞:史籍中缺失的舞蹈节奏掌控者

史籍中没有发现建鼓舞之名,而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却有许多一边敲击建鼓一遍舞蹈的画面。吴曾德把这种舞蹈命名为建鼓舞。

建鼓在周朝就已出现。《仪礼·大射礼》:“建鼓在阼阶西。”郑玄注:“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建鼓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竖杆和横板。底座多为猛兽形状,称为“虞”。《说文解字》:“虞,钟鼓之柎也。饰为猛兽。”竖杆称为“栒”,横板谓之“举”。《释名·释乐器》:“所以悬钟鼓者。横曰筍。筍,峻也,在上高峻也。纵曰虞。虞,举也。在旁举筍也。”有的鼓饰有“羽葆”,像鸟类美丽的尾毛。“羽葆者,以鸟羽注于柄头如盖,谓之羽葆”。(www.xing528.com)

有学者指出,建鼓与乐的结合原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但那时多见乐人伫立击鼓,而舞人自舞。从汉代起可以看到舞者同时击鼓和舞蹈的形象。后来逐渐发展成建鼓舞。由于文献没有建鼓舞的相关记载,所以我们只能根据画像石探讨汉代建鼓舞的风貌。乐舞图中的鼓员手执短桴举臂跃足,且鼓且舞,矫健奋发,可见建鼓舞是汉代最富于粗犷豪放之美的舞蹈之一。舞者姿态各异,体式多变。有“骑马蹲裆势”者,有作“箭步”者,有扬臂奋击者。微山出土的建鼓舞者“骑兽击鼓”,充分显示出建鼓舞的阳刚之美。不仅如此。建鼓舞的舞者且鼓且舞,在乐舞百戏和乐队中起着控制节奏,指挥全局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