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教材把握能力的优化方法

提升教材把握能力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描写植物的文章,例如,《荷花》一文就对荷叶的颜色、形状、数量、姿态进行了描写,为这一阶段学生的说话、写作提供了范本,也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观察事物,把握事物的特点,使发现问题成为可能。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有提供端午节的资料进行选择,设置了出一期板报的习作训练,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对材料进行选择、删减和整合。

提升教材把握能力的优化方法

听课、评课更多的是主观成长的过程。当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对一堂课做出评价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对教师所选择的教材是熟悉的。多角度地了解教材,应该包括:了解执教年段教材的整体特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个回顾和展望;了解执教年段教材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让教师准确地分析学情;了解执教年段教材在单元编排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让教师挖掘教材本身的价值。

1.了解所执教年段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是由中段向高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就习作而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趋丰富多样。统观这学期要写的7篇习作,并与已经练写过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册的习作相联系,习作话题的范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册中的16篇习作,就习作训练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大多数的要求是写写自己,或者是在家庭、学校里自己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人和事,或者是自己直接参与过的活动。而需要学生从社会大自然中搜集习作素材的仅有3篇。即便是素材的范围有所扩大,教材要求的参考材料,也大都是学生可以找得到的图片、短文玩具等。但进入小学四年级后,关于习作素材的来源已经明显增加了取材于社会、自然的比重。仅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7篇习作,就有3篇需要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搜集习作素材。如:《习作1》设计节日,《习作3》以书信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等等。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7篇习作之中,直接或间接要求学生从社会、自然及其他媒体搜集习作素材的就有5篇之多。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的要求已经比过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例如,在《习作1》中就提出了“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习作2》中提出了“注意有详有略”。特别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学生参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经较过去有明显的增长,描写与叙述更加细致、具体。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在小学第三学段激励学生能把文章写得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并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分段表述。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作文训练的年段特点,才能找准本学段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点。

2.了解教材在年段训练中的位置

纵观小学中年级段的作文训练,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我的自画像》,教学目标是有序地说一说自己的外貌;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为别人画张像》,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说性格、爱好等特点的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习作2》要求能用亲身经历的事说清楚自己的长处;而到了下学期,则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同学的特点。这几次作文训练都是先写自己,再写别人,而且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针对能力提升点的不同,教学侧重点理应随之有所不同。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希望大部分学生能用事例将自己的长处、本领说清楚,小部分学生能在说生动、说具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以便为下一阶段能力的提升做铺垫。

3.了解教材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单元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知识结构、情感体系的内在联系。就写人的文章而言,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中有数篇用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文章,诸如《雪儿》《花瓣飘香》《少年王勃》等。虽然三年级下册的《习作2》并没有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来写出人物特点,但这一部分的阅读学习恰恰可以为习作训练在知识体系上做了初步准备:一是了解事情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环节的,二是知道事例在体现人物特点上所起的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中有这样的两篇文章:《徐悲鸿励志学画》和《虎门销烟》。其中《徐悲鸿励志学画》更为明显地用事例展现了人物特点。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也可以为《习作2》训练搭桥,使学生形成“用事例展现人物特点”的认识。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对事物的观察逐渐立体。描写植物的文章,例如,《荷花》一文就对荷叶的颜色、形状、数量、姿态进行了描写,为这一阶段学生的说话、写作提供了范本,也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观察事物,把握事物的特点,使发现问题成为可能。有了知识能力的铺垫,学生在面对作文训练时,自然也就少了些望“文”兴叹,多了些自信。

4.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www.xing528.com)

每一本教材都有其固有的价值,这些价值纵向成经,横向成纬,经纬共同延伸,就编织了一张能力层级逐步提升的“网”。价值不是某一次训练固有的,目标也不是一次训练就可以达成的。这就需要在训练前就把握此次训练的价值,从而才能确定该次习作训练的目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5》的训练为例,这次训练就具有以下价值。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习作不仅要观察植物,还要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定位为“发现研究类”习作。对于发现问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涉及了这个问题,范围很宽泛。感兴趣的事物映射在脑中,也许就带来一次发现的过程。本次习作的发现聚焦到了一种植物的身上。从“有兴趣才有发现”到“有目的才能发现”,也是一次能力的提升。这为学生进入高年级有意识地留心观察事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也是一篇关于发现的文章,并涉及用实践去解决问题。此次习作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既可以询问、实践,又可以查找资料。关于查找资料,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有提供端午节的资料进行选择,设置了出一期板报的习作训练,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对材料进行选择、删减和整合。阅读教学中会有多次有主题地查找资料的训练。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虽然没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所要求,但实质上,有些问题也要借助于查找资料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此次训练的基础。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学生会有很多新奇的发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发现指向都很明确,这就需要学生首先甄别手中的问题主要属于植物相关信息的哪一类范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解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是需要逐步实现的。

处理资料的能力

对于多篇资料的删减和整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在三年级下册的《习作5》中为端午节出一期板报的训练中已经接触到。将查找的资料运用到习作中,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中也有所涉及。那么,在此次习作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处理资料方面的问题呢?首先,在书籍或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可能是长篇累牍的,需要针对自己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文字。其次,需要认真考虑所选择的文字如何组合到一起,才能清楚地揭示答案。最后,还要灵活地将资料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使文章通顺流畅。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养成,也为高年级“发现研究类”习作的完成做好铺垫。高年段有“介绍家乡”“介绍家乡美食”等习作,需要学生多方面搜集和整合资料。

接收信息的能力

查找的资料要想让别人看懂,学生自己必须先看懂。这必然要经过一番信息内化的过程。如果问题的原因是询问他人得来的,自己还必须先听懂,再记录,最后有序地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