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同情:适度示弱,引起他人的关怀

激发同情:适度示弱,引起他人的关怀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运用语言技巧,激起对方的恻隐之心,从而实现沟通的目的。中年男子听到小女孩喊自己“叔叔”,立即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地盯着小女孩看。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善用对方的同情心理,故意示弱,使对手松懈,是回避矛盾达成说服目的的一种巧妙方法。

激发同情:适度示弱,引起他人的关怀

不管道德品质优劣,人们都有同情心理,因为人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基于此,我们可以利用口才艺术,适当示弱,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唤醒他人的感受,让对方进入我们设置的情境中。

我们经常能在车站看到一些长相秀气、衣衫褴褛的小孩子,手里拿着报纸,不辞辛劳地向别人兜售。这些孩子很聪明,知道如何说话更能打动人,也知道哪些人不会拒绝他,他们经常选择那些年老的长辈说:“爷爷、奶奶,请你们买份报纸吧,我是个孤儿,没饭吃。”或者选择那些年轻的女孩说:“姐姐,我需要赚钱买点吃的,你能买份我的报纸吗?”他们的声音很轻柔,听着让人心疼,任谁都不忍心拒绝。

亚当·斯密曾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触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从儿童时期就已经有同情心了。只要你方法得当,就能激起别人内心的善意和同情。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偷悄悄地爬进一户人家的房子里。等爬进房子里后,他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穷苦人家:屋子里破败不堪,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小偷看了看破旧的桌子,上面放着一碟咸菜,甚至家里的佐料只有盐。

看到这里,小偷再也受不了了,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不仅没有偷走任何东西,还在离开时给屋子的主人留下几百块钱。临走前,他还给主人留下一张便条,请他用留下的钱换把新锁。

这家的主人回家后,一眼就看到了小偷留下的那张便条,看完后他一动不动地愣在原处,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小偷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

殊不知,小偷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动了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家徒四壁,突然想起以前受穷的自己。于是,他索性什么也不偷了,反而给这家的主人留下几百块钱。

人人痛恨的小偷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善心未泯的普通人呢?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运用语言技巧,激起对方的恻隐之心,从而实现沟通的目的。

如果先唤起他人的同情心,再去请别人帮忙,就可以大大减少被拒绝的概率。(www.xing528.com)

正因为人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天性,如果我们在言语间透露出自己的弱势,就可以卸下对方的防备,拉近双方的感情和心理距离。能让对方更喜欢你,对你的要求也会更容易满足。

曾经有一个山区的小女孩,被人拐卖到一个大城市里。那天晚上,小女孩被锁进一个小屋子里,刺骨的寒风冻得她瑟瑟发抖,她蜷曲在一个角落,心中很害怕。

就在这时,房门突然打开了,一个中年男子走进来。小女孩很聪明,她压制住内心的恐惧,柔声细语地喊了一声:“叔叔!”中年男子听到小女孩喊自己“叔叔”,立即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地盯着小女孩看。

小女孩接着说:“叔叔,我一看就知道您是好人。您和我爸爸的年纪差不多,不过我爸爸是个农民工,比您工作要辛苦,前几年从二十几层楼的房子上摔下来,因为失血过多当场就死了。这几年就剩下我和妈妈两个人相依为命,看到您我就想到我爸爸了。”说着,小女孩小声哭起来,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中年男子静静地听着小女孩的哭诉,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最后低着头说:“你快跑吧,小姑娘!”说着打开了房门,放小女孩走了。

小女孩十分聪明,遇到坏人时懂得故意示弱,知道如何拉近双方的情感,更懂得讲述自己可怜的身世,来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小女孩拿中年男子和自己的爸爸比,还说那中年男子是一个好人,更加强化了他的同情心,最终逃脱了一场劫难。

如果在沟通中强硬地施加影响给别人时,他们往往会抵触。但当你让他们觉得你毫无杀伤力,甚至值得帮助你时,他们往往更能满足你的要求,也会对你做出更大的让步。

人们普遍对比自己强大或势均力敌的对手怀有警惕心,而对比自己弱小的对手放松警惕。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善用对方的同情心理,故意示弱,使对手松懈,是回避矛盾达成说服目的的一种巧妙方法。我们知道,强硬的态度往往不能达到目的,以柔胜刚或许更有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