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食节:中国食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寒食节:中国食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敬重这位不贪功名的贤臣,都不忍举火炊食,只吃冷食,久而久之,沿袭成俗,便形成了“寒食节”。同时寒食节也推动了中国食品雕刻工艺的发展,据史料载,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对后来的食品雕刻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良好的开端。

寒食节:中国食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节源于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避献公之妃骊姬之害,流亡于卫、齐、曹、宋、楚、秦诸国达十九年之久,其贤臣介之推忠心耿耿,当重耳流亡于卫时,粮食尽绝,饥饿难忍,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后给重耳充饥。此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平乱,即国君之位,史称晋文公。在他对随从自己流亡的群臣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功绩卓著的介之推。介之推无视名利,一言不发,决意离开朝廷,与母亲到绵山隐居。其友深感不平,上书提醒晋文公。文公这才想起了介之推,便亲自去绵山找他,但偌大的绵山,难寻他们母子踪影。晋文公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必定会背母亲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其踪影,无奈,晋文公只好下令灭火,再进山找,却发现他们母子紧抱着一棵大树,早已被火烧死。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将绵山所在地更名为介休(即今山西中部),意为“介之推永远休息之地”,同时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冷食一天。人们敬重这位不贪功名的贤臣,都不忍举火炊食,只吃冷食,久而久之,沿袭成俗,便形成了“寒食节”。

寒食节对人们饮食烹饪活动影响至深,它推动了一些可供冷吃的点心小吃的创制,如“寒具”以糯米粉和面,搓成细条状,油煎而成,又名粗牧、锔、粹、环饼、捻头、馓子、膏环、米果等,就是这一节日的著名品种。同时寒食节也推动了中国食品雕刻工艺的发展,据史料载,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玉烛宝典》),对后来的食品雕刻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良好的开端。(www.xing528.com)

另外,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到自家的祖坟祭奠。在江南水乡,尤其是江浙一带,每逢清明时节,老百姓总要做一种清明团子,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友或留下自己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