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野宴、佩戴茱萸与饮菊花酒

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野宴、佩戴茱萸与饮菊花酒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人民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此后,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就要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祈求免祸呈祥,并历代相沿,遂为节日习俗,延续至今。重阳节这天还有吃重阳糕之俗,重阳糕,因其形色花巧,故又名“花糕”,是重阳节蒸食的节日糕点。因此,自汉以来,重阳节食糕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重阳节又称“女儿节”,旧时,有接女儿回娘家吃重阳糕的习俗。

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野宴、佩戴茱萸与饮菊花酒

夏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人民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

九月九为“重阳”,是词最早见于《易经》:“以阳爻为九”,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称“重阳”。屈原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见《楚辞·离骚》)之句,说明重阳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即已成风。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载:东汉年间,汝南汝河带瘟疫盛行,危及民生,时有汝南人桓景,为解民危,历经艰辛,入山学道,拜道士费长房为师,求驱瘟逐邪之法,费长房见其心诚、忠厚,收其为徒,传其道术。一日,费长房告诉桓景:“今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速下山,以解民危。”桓景奉师命,下山后将驱逐瘟魔之法传于百姓,九月九日这天,他率众登高,将茱萸装入红布袋子中,扎在每人的胳膊上,并要大家饮菊花酒,以挫瘟魔之害,消除灾祸。就在桓景率众登山之后,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烧心,难以靠近。此时,桓景舞剑战魔,斩之于山下,为民除了一害。傍晚,百姓返回家园,发现家中鸡狗牛羊全部死光,唯独登高、饮菊花酒、佩扎茱萸的人们安然无恙。此后,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就要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祈求免祸呈祥,并历代相沿,遂为节日习俗,延续至今。

重阳节这天还有吃重阳糕之俗,重阳糕,因其形色花巧,故又名“花糕”,是重阳节蒸食的节日糕点。重阳糕缘起很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九月初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说:“盖饵,糕也。”因此,自汉以来,重阳节食糕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糕有米面或麦面两种,其为甜食中间夹有大枣核桃、栗子肉、红绿丝等。古时将糕制作九层,取九重吉祥之意。“糕”与“高”同音,重阳节时,老人们和忙于生计未能登高的人,是日有以食糕代替登高的说法。(www.xing528.com)

古代重阳节有饮菊花酒之俗。早在汉代,人们在菊花盛开之际,采其茎叶,杂和黍米,酿成美酒,翌年重阳,即可饮之。后来,饮菊花酒就慢慢演变为赏菊。

重阳节又称“女儿节”,旧时,有接女儿回娘家吃重阳糕的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