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创造环境:知识管理与实践

知识创造环境:知识管理与实践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场”是知识创造、形成和再生的关键。“场”是一个知识创造的平台,它将参与者的知识收集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参与者互动将其整合。每个“场”都提供了知识创建过程中需要的特殊语境(上下文)。建立、维护和使用“场”对于促进组织知识创造非常重要。野中郁次郎通过研究将“场”的作用扩大,为个体和参与者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环境。实践“场”是通过实践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从而实现内化。

知识创造环境:知识管理与实践

知识创造发生在一个(物理和心理)环境中,野中郁次郎将其定义为“场(Ba)”,或“共享的环境”,即,个体或者组织可以共享、创造和利用知识的环境”。“场(Ba)”是知识创造、形成和再生的关键。“场”提供了促进个体知识转换和知识螺旋形成并发展的场所(Nonaka & Konno,1998)。在知识创造过程中,人不能脱离上下文(语境)。语境为人们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提供了基础,因此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对个体理解知识、学习知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Vygotsky,2012)。“互动”是“场”的核心(Nonaka et al.,2000)。知识是通过个体或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而不是个体的单独行动。“场”是个体间相互作用必需的共享环境。只有个体积极参与到“场”中,理解并适应情境,促进个体本身进行自我超越,才能通过“场”创造知识。

知识创造的参与者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知识进行共享,这对知识创造的社会化和外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密切的接触和交流、互动对环境和参与者之间能否形成共同语言很重要。“场”是一个知识创造的平台,它将参与者的知识收集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参与者互动将其整合。野中郁次郎在研究中将“场”分为四种语境,分别对应于四种知识转换模式:第一,原始“场”(Originating Ba),指为个体提供一个社会交往的空间,促进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换;第二,对话“场” (Interaction Ba),强调参与者和个体分享、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参与者可以通过言语、手势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所具有的技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第三,系统化“场”(Systemizing Ba):提供计算机协作环境将显性知识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显性知识;第四,实践“场”(Exercising Ba),通过行动和实践使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见图2-1)。每个“场”都提供了知识创建过程中需要的特殊语境(上下文)。建立、维护和使用“场”对于促进组织知识创造非常重要。最初的“场”只是个体分享感觉、情绪、经历和心智模式的场所。野中郁次郎通过研究将“场”的作用扩大,为个体和参与者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个体间面对面进行互动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条件。

知识创造过程始于个体间的对话。对话(个体交互)“场”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场所,它与知识转化的外化过程相关。通过对话和互动,将个体的思维模式、拥有的技能转化为术语、概念、图形或者符号,表示出来。隐喻或修辞的广泛使用是知识转换所必需的技能之一。对话(交互)“场”比原始“场”更强调有意识地构建和强调社会性。在对话(交互)“场”中,个体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知识创造的关键。

系统化(组合)“场”是指虚拟世界中的一个交互场所,而不是在现实环境中共享空间和时间。系统化(组合)“场”提供了将显性知识与现有信息结合的方法,通过概念组合、加工而产生新知识并使显性知识系统化。主要依靠虚拟协作环境的信息技术、在线网络、邮件、文档和数据库来构建和支持系统化,促进知识转化实现可能性。在这一知识创造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充分体现了信息收集在传播知识、知识共享方面的重要性。

实践“场”是通过实践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从而实现内化。显性知识转换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个人意识及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对隐性知识形成起到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知识创造过程中所需的个人及环境条件整理如下表:

表2-1 促进知识转换的个人及环境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