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知识与事故:理论与实践研究

工程知识与事故: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两者的发展并不是明确的平行关系,这取决于隐性知识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传递效率和传播手段。

工程知识与事故:理论与实践研究

其一,工程显性知识源自于隐性知识。在工程共同体内部,同行或师徒之间长期互动、思想交流、行动磨合,掌握工程隐性知识的一方,他所获得的诀窍(know-how)就有可能通过明言形式表达出来,比如他在工程活动中积累的经验、面临工程风险时的随机应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甚至通过师傅的喃喃自语、或紧张或舒展的面部表情以及师傅使用工具的细微动作等含义丰富的肢体动作)并辅以语言、图表、数字等方式进行传递。

其二,工程显性知识和工程隐性知识的区别是相对的。如前所述“埋头铆钉的设计”,按照传统方法制作的铆钉就是运用了工程显性知识,而在工程现场,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工程需要,铆钉需要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则与工程师(技术工人)对工程现场具体位置、结构的感觉与判断有关,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对铆钉做出不同的加工改造,这时运用的知识就是工程隐性知识。再比如,同专业、同工种存在大量工程共同体专用术语和行话,这些工程知识在工程共同体内部是显性知识,即使不理解,也可以通过专业会议或日常业务交流等形式使“不理解”很快变得易于理解,“在试验上使用的参数变化通常与比例模型一起提供了系统化的程序,借此在其使用中得到训练的工程师就能最少依赖个人禀赋和洞察力而使复杂问题得到最佳解决。这对工程中不断用‘技能行为’(acts of skill,可教的)替代‘领悟行为’(acts of insight,不可教的)的努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而对于普通民众,这些行话和术语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的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外行人士进行表达和传递。(www.xing528.com)

其三,工程隐性知识增加与工程显性知识增加可能是同步的,也可能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两者的发展并不是明确的平行关系,这取决于隐性知识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传递效率和传播手段。使用一台新的工程机械设备,即使所有工人都按照操作指南去使用,有的人可以顺利完成作业,而有的人则频繁遭遇“死机”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大为缩短,并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严重下降。即使操作指南的内容十分详尽(显性知识),实际生产中也会发生各种问题(隐性知识,但未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对于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和理解,其实也充满着工程隐性知识的传递属性,熟练的工程师或技术工人,马上可以根据图纸上手执行操作,年轻工程师或工人则往往会因为对图纸的某些细节不理解或者对图纸反映出来的信息产生歧义,导致工程错误乃至失败。同理,使用同样的建筑保护(如加固)材料,有的建筑工地可以顺利安装并确实对建筑物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而有的建筑工地则做不到[12]。这些情况表明,一方面,个体需要把自己的切身体验以“面对面”(最好是“手把手”)的方式进行传递;另一方面,有志于学习新知识的工人,必须通过“在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不仅仅是书本学习的方式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