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事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程异化与归化

工程事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程异化与归化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工程活动中,人是工程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谓工程归化,是指工程活动应当从追求合规律性的单一活动目标转向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促使人面向更为广阔的生活视域,满足人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工程在其存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异化是每一个从事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体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工程异化问题的合理解决终归需要从人类本真的意义上寻找答案。

工程事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程异化与归化

在工程活动中,人是工程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人作为理性能力的拥有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按照自身既定的目的改造环境创造财富,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23]。

作为肇端于传统现象学的分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纯粹意识”与建筑物本身合二为一,强调建筑物的本原性和自在自为性,反对针对工程建筑进行肆意改造,破坏建筑和城市之间的美感和协调性,破坏建筑赋予场所的历史厚重和文化积淀。著名建筑现象学学者诺伯舒兹(Christian Noberg-Schulz)认为,建筑物的本质是使存在者(建筑物)以其自行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建筑物源于人的设计理念和人所要表达的特定精神诉求,通过工程活动,最终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自体的相遇。因此,作为生活情景的一种“具现”,从根本上建筑物应当是在场的、鲜活的。

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则指出,“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清醒地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总是已经在那里了,对于我们来说是预先就存在的,是一切实践的基础”[24]。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语境里包含多重含义,这是一个需要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才能感受和把握的世界。建筑物作为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世界中以特定方式存在的形式,它具有稳定的结构和永恒的历史价值,这和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观点颇为相似。在梅洛·庞蒂看来,“实在事物是一种坚固的结构,它不期待我们的判断来归并最出人意料的现象和抛弃我们的极真实的想象”[25]。

但是,当今工程建筑的主要危机在于建筑失去本身应具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而沦为效用的工具,“现象学被视为是‘重返于物’(return to things),反对抽象化和心智的构造”[26],“就一个自然的场所而言是聚落的沦丧,就共同生活的场所而言是都市焦点的沦丧”[27]。诺伯舒兹强调建筑物应当“回归物本身”。人必须彰显“工程责任伦理”意识,成为对社会、对自然环境、对他人的责任主体。作为自然界中具有最高智慧和创造力的代表,人有责任在促使工程回归人文本质方面尽己之力。

所谓工程归化(非异化的工程),是指工程活动应当从追求合规律性的单一活动目标转向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促使人面向更为广阔的生活视域,满足人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对于一个正常的、规范的工程项目而言,设计合理、整体安全、结构稳定、质量耐久,这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以人的“栖居”和“宜居”为工程的实践指归,筑居是基本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考虑人性内在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人的尊严和生活理想等多重生活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环境与宜居生活的要求,确立和谐发展的工程观,优化工程思维,使工程与自然相融合,重现工程应有的“造化”之功,努力通过“善为”的思路,构建具有“审美体验”的现代工程。转变“科技工具理性是衡量工程的唯一尺度”这一传统观念,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指出,人际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交往理性”为技术“人道化”提供一条可能的合理路径,如果能够创造和谐、理性的交往情境,人际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彼此友好沟通,那么技术理性终将回归其本来地位。这一观点与美国技术哲学家费恩伯格(Andrew Lewis Feenberg)的技术批判理论异曲同工。费恩伯格认为:“技术选择的能力就是影响技术选择,使技术民主化,从而产生出关注多方面因素而且为多方面所需要的技术,这样就有可能创造出不同的技术,以满足最广泛的大众的需要。”[28]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提出,“这里关于筑居的思考并不是企图发明什么建筑方法,更不是打算制订什么建筑规程。这一思考的历险并不是把筑居当作一门艺术或一种建筑技术来考察,而是穷本溯源,阐明筑居的含义,一直追溯到任何在之者都归属于其中的那种居所”[29]。这就是说,我们从事工程活动首先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筑居的场所,“让万物之存在是其所是”。同时,工程主体应当使工程不仅适于“筑居”,而且让工程本身成为“栖居”和“宜居”的模版;不论是工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及建造者,还是工程使用者,都应当在工程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拥有一定话语权。如果将建筑置于特定的场所,使建筑与场所的意义相结合,而不仅仅将建筑视为居住或使用的用途,使之形成海德格尔所期待的“天、地、诸神、人”四重整体的“意义绵延”景观。人们透过自然的真实的建筑物(生活世界),去摒弃和隔离“知识”(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专业知识)和“成见”(建筑物的空间与结构等)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从而把握工程建筑的文化本质。

工程主体需要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工程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摒弃传统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努力发展现代工程新观念。另外,工程活动始终是工程理性与人际交往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引入民主决策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工程以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完善和发展工程,以及倡导“小工程向度”[30]的建设规模等等,都是促进工程归化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路径,最终使工程成为具有人本学意义的人工自然系统。

总之,一项规范而完善的工程是人类的生活福祉,它既展现出工程系统要素之间结构合理、层次明晰、功能完备的良好特质,也表达了工程与环境和谐友好的工程归化属性,其实质是通过工程使人的价值和生活意义获得尊重与肯定。工程在其存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异化是每一个从事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体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工程异化问题的合理解决终归需要从人类本真的意义上寻找答案。

[1]文森蒂.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知道的[M].周燕,闫坤如,彭纪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

[2]米切姆.工程与哲学——历史的、哲学的和批判的视角[M].王前,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3]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8.

[4]马丁,辛津格.工程伦理学[M].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5]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81.

[6]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297.

[7]盛昭瀚.大型工程综合集成管理:苏通大桥工程管理理论探索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24.

[8]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6.

[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

[10]刘延勃,张弓长,马乾乐,张念丰.哲学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297.

[11]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96.(www.xing528.com)

[12]马鸿芸,刘凯俐,崔家滢,贾广社.从工程传统、创新及阶梯式发展看工程演化[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8(5):511-517.

[13]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14]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83.

[15]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6.

[16]罗永仕.工程合理性的社会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5-59.

[17]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02.

[18]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62.

[19]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58.

[20]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87.

[21]王佩琼.决策失误还是异化?——“三门峡水利枢纽”争议辩证[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6(1):97-106.

[22]王大洲.在工程与哲学之间//陈凡.技术与哲学研究(第2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327.

[23]张晓红,王文慧.技术实践的系统论解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5(4):40-43.

[24]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2.

[25]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

[26]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27]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86.

[28]朱春艳.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安德鲁·费恩伯格教授访谈录[J].哲学动态,2008(6):81-85.

[29]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49.

[30]这里的“小工程”是指不破坏整体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助于美化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小规模、低成本、结构合理的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