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事故研究:基于人文视野的理论与实践

工程事故研究:基于人文视野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成物—成思—成己”的哲学文化观融入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活动,需要采取如下策略:首先,“成物”。其次,“成思”。他们广泛开展人道主义工程教育计划,旨在塑造有工程责任担当、道德正义和社会使命感的“未来工程师”形象。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工程伦理道德知识,需要把工程责任伦理道德的基础理论融入鲜活的工程案例。

工程事故研究:基于人文视野的理论与实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真正落实高等工程教育的各项政策,更好地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之人文精神塑造,就要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中华文化传统优秀理念与日常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也和上述逻辑演进过程相呼应。使“成物—成思—成己”的哲学文化观融入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活动,需要采取如下策略:

首先,“成物”(传授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并运用于设计与构建工程物)。工程作为一项群体性的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范围极为广阔,“工程技能与训练有着显著的多样性,而且远远要多于知识的其他主要分支”[19]。作为“面向未来的工程师”,工科专业大学生是工程共同体的重要成员,按照美国著名技术史家康斯坦顿(E.W.Constant)的观点,工程共同体是“工程认知的聚集地”(the central locus of engineering cognition)。因此,工科大学生需要学习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使多元知识背景的成员之间能够互动与协作,这样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率。除了专业知识教育,学校还应当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多层次的培养计划,量身打造、分门别类,突出专业特色,扩展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将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相结合。比如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给他们传授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工程伦理、工程师的职责与义务、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等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课程。另外,学校还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分工协作的工程课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任何一项规范严谨的工程课题往往包含着与组织管理形式、制度安排、工程审美认知、工程与文化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内容,这类课题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需要更多的准备在团队中工作,具有表达、交往和信守计划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模式对协商是开放的,并知道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如果我们的学习计划是有效的并满足时代的要求,能对工程教育开发新的内容和工具”[20]。专业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给学生讲授本专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将专业领域代表人物的成就和业绩以“历史叙事”方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充分领略工程前辈取得成果背后的艰辛历程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以科普形式为学生推介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成果。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讲授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社会以及人际交往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等等。

其次,“成思”(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责任伦理道德意识)。在工程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前所未见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创新思维参与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其中,对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批判与质疑精神、对问题产生直觉、灵感与顿悟等创新思维方式都需要在工程教育中逐渐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于他们的思维过程之中,而工程伦理道德则需要外化于复杂的工程活动,以多元形式呈现出来。“2015年,教指委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希望通过建设、指导和引导,让工程伦理教育在(全国)各院校生根开花,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强烈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工程技术人才将工程伦理体现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21]。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工程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程伦理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工程师的责任所涉及范围有多广”。当工程共同体成员在工程建设中涉及工程伦理道德问题时,需要学会通过工程责任伦理等相关知识做出合理的调整、判断与评价。工程责任伦理包含的重要内容是工程人道主义,“正确的(工程)行为在于对大多数人产生最大的善,对每个受影响的人都给以平等的考虑”[22]。

通过工程人道主义教育,使学生正确树立“工程设计与建造是为尽可能满足使用者基本需求”的理念,“工程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状况,对工程的设计、建设、实施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即所谓工程的人本意识。更广义地说,工程体现精神,精神建构工程,而通过克服工程恶来追求工程善,就是当代工程师最珍贵的精神,同时也是支撑所有优质工程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23]。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培养工科本科生特别强调“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还必须要在职业活动中显示出行为的伦理性和正直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对服务对象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24]。他们广泛开展人道主义工程教育计划,旨在塑造有工程责任担当、道德正义和社会使命感的“未来工程师”形象。(www.xing528.com)

高等工程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质量意识以及工程安全意识,使他们以良好的职业观念和态度为基础,逐渐从行为与意识两个层面实现工程实践行为与工程审美、工程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合”。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工程伦理道德知识,需要把工程责任伦理道德的基础理论融入鲜活的工程案例。“这类(工程)规则通常基于过去的经验(就像某些具有特定的技术类型的已经发生的事故),或者是基于某些负面效果的发现”[25]。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与工程相关的各方利益冲突及协调过程、对工程质量的承诺以及对工程使用者的诚信、对于工程责任伦理的深刻理解等方面有更多的收获。

最后,“成己”(体悟人生境界和生命自觉、塑造完善的人格结构)。在工程实践中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提升人生境界,使工程活动成为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价值创造的社会事业,这是高等工程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总体把握人生规划、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就是对“道”的体悟和追求,而“道”之人生境界也应当成为每一位工科大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境界追求。李培根院士认为,工程实践中涉及许多哲学之“道”,大学生要善于从中去悟“道”,以“道”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从中领悟天、地、人之道,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人”。以“道”为出发点考察工程活动,对复杂工程系统的理解就不会停留于表面,而是将其视为“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26]。工程之“道”是工程学习者与实施者在与社会、自然融会过程中逐渐体悟的人生境界,这种体悟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才能获得。进一步说,工程建设的总目标应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哲学精髓——“道”——在具体操作中的传播与实际运用,即求知道、践行道、体悟道,也就是在工程学习与实践中领悟人生境界和生命意义,在道的境界中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大觉大悟。工科大学生要把学习钻研工程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自觉从工程涉及的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对待工程设计建造的每一个细节,将所学习的知识、所体悟的感受、所凝练的精神、所收获的价值贯穿于工程进展的每个阶段,使之切实为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总之,工程教育的“道”之人生境界应当成为工科大学生的至高追求。

通过以上三种层面的分析可知,以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和生命自觉为目的的“成己”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之人文精神塑造的核心要素。高等工程教育语境下的“成己”教育是主体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的集成,是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成就工程物来成就自身的审美意识、价值观与工程责任伦理信念,在此过程中达到新的人生境界与生命自觉的人生目标。从职业发展角度而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追求人、工程与环境达到高度一致的“整体和谐”。他们从实践过程中感受这份真善美的和谐。这份和谐之美必将促进他们在实现工程目标与人生目标统一的过程中,自觉将专业知识的运用融入对人生境界与生命自觉的体验。许多工程大师在工作中时常会被油然而生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那种打动是一般公众往往以为只有艺术家和其他投身‘人文’追求者才会有的”[27]。这份“打动”,是在感官层面而不是在对自然结构过程进行抽象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中产生的。它是工科大学生将工程事业与人生境界相结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他们把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注入工程活动的“里比多”(libido,原意指人性的原发生物动力)。这种人生境界的至高体验既是保证工程质量、实现环境和谐、维护工程秩序、保障工程安全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学生将人文精神融贯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工科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既应该“学会如何做人”,也应该“学会如何思维”,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即“学会如何做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