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人文视角,探究工程事故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人文视角,探究工程事故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事实上,价值负载的工程不仅包含“物性”,更包含“人性”;不仅涉及“能不能做”,还涉及“该不该做”。显然,这种看待工程的传统观念与和谐的工程发展观是不相适应的,“即便有了实存的工程,而离开了生存着人的需要,也无法获得社会实现,因而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工程”[18]。

基于人文视角,探究工程事故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将关注热点更多置于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层面,单纯追求逻辑一致性和普遍必然性的工具理性标准,“使工具理性的强大物质力量失去‘监控’”[16]。这种不合理观念导致对于工程片面的物质化追求,却逐渐漠视了人性中最为本真的品质(包括审美旨趣、价值尺度、目标与理想等),它缺乏工程本应具有的人文向度与人文关怀,忽视了工程的价值多元化属性,仅仅把工程看作是技术目标、技术手段和利益索取的现实延伸。

李伯聪教授认为:“工程活动是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广义的价值而不是狭义的经济价值——定向的活动和过程……在工程活动的主体的眼中和心目中,外部世界是一个有‘价值色彩’和‘价值负荷’的世界,工程活动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更有价值’的世界……人类的工程活动的过程则是一个创造和‘提升’价值的过程,它是一个以价值性为进步尺度和指标的过程。”[17]事实上,价值负载的工程不仅包含“物性”,更包含“人性”;不仅涉及“能不能做”(工程活动是否顺应客观规律以及工程技术水平与设备器件是否达到建筑标准和施工要求),还涉及“该不该做”(工程是否违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情感诉求,工程实施是否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审美、道德等精神目标相一致)。如果一味强调工程外在的物质效益层面,而忽略工程内在的社会效益层面,与伦理相背离、与人文精神渐行渐远,甚至相互冲突,工程异化在所难免。显然,这种看待工程的传统观念和谐的工程发展观是不相适应的,“即便有了实存的工程,而离开了生存着人的需要,也无法获得社会实现,因而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工程”[18]。(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