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事故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人文视野

工程事故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人文视野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工程事故发生前主动发现并杜绝隐患,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是工程师最理想的目标。问题在于,“可接受的变通”带来的现实结果往往是工程安全、施工质量无法同时保证,也就是说,存在着工程质量安全与“工程的实施经济、环保又具有创新性”之间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困境。工程事故是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灾害形式,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工程事故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人文视野

在工程事故发生前主动发现并杜绝隐患,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是工程师最理想的目标。“由社会风险的‘事后应对’变为‘事前预测’,由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一时一事’变为‘长治久安’”[21]。

首先,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标准,工程项目从立项到交付使用均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技术质量监控程序。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阶段,从工程安全和质量保障角度,工程师都应当全面考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如果有必要,还要对关键部件和材料通过实验室进行上线调试与检测,“工程师们必须就哪种情况最危险、哪种情况无关紧要做出判断”[22]。从工程技术创新与工程成本、造价等经济角度,目前工程业界提出一个工程设计的“可接受的变通”(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这种变通意味着可能是更好的也可能是更糟糕的结果。我们当然需要“更好的”结果,进一步说,“更好的工程设计”意味着工程建设内容的具体推进,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好的效果。问题在于,“可接受的变通”带来的现实结果往往是工程安全、施工质量无法同时保证(有时只能“二选一”),也就是说,存在着工程质量安全与“工程的实施经济、环保又具有创新性”之间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困境。

其次,强化工程共同体(工程师为代表)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工程事故是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灾害形式,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其中,人为的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对于工程师而言,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又要担负起“为社会、为他人负责”的工程伦理责任精神。按照美国工程伦理学家戴维斯的观点,作为一名合格工程师,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获得工程学士学位或更高级的工程学位;[23]作为社会公认的具有职业水准的工程社团的成员;[24]作为工程师,应具有政府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已在政府部门注册过;④当前或最近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从事工程活动的职业水准”[25],这些应当被视为从事工程活动的专业人员的基本条件。

在工程共同体中,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和引导民众从更为专业的角度理解和思考工程安全,“工程师作为负责任的试验者,具有如下特点:尽职尽责、综合全面的视角、道德自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对法律的平衡观、遵守工业标准”②。文森蒂(Walter Vincenti)认为,工程师没有责任也没有机会通晓一切关于安全的知识,有些工程安全知识并不是工程师单方面就可以全部掌握的专业知识。但工程师至少应当熟悉工程设计和建造的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当工程结构体一旦出现严重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比如建筑物倒塌、火灾高层建筑电梯故障等等)时做出必要的专业解释。为了按照预定工期的进度完成施工任务,工程设计者有时不得不从心理和行动上准备好去接受不那么完善的方案。有经验的工程师在行政命令干预下,仍然有可能在“控制成本、加快工程速度”和“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施工”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点,比如“对成功的喷气飞机而言,其发动机推力与加载飞机的重量之比总是维持在约0.2—0.3之间。当进行新设计时,这一知识就提供了一个粗略的检验,如果计算得到的比率超出了这一范围,那么设计师就会怀疑是否做了错误的判断或计算。来自设计经验的经验规则显现在所有的工程分支当中”③。而缺乏经验的工程师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则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此,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完善专业素质、丰富实践经验是以工程师(尤其是年轻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共同体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发生工程事故时仅以“内行无需向外行做解释”为由,显然缺乏说服力。(www.xing528.com)

最后,工程中各个工种的轮岗培训是重要的环节。无论在原岗位对业务多么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应当采取换岗方式,到不同的岗位学习以积累经验。任何一个行业的内部组织结构都是以工程知识广泛学习为目标而设计的。以建筑行业为例,这个行业分工非常细致,包括诸如水电工、瓦工、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手工木工、电工(建筑)、油漆工、镶贴工、架子工、管道工、绿化工、电焊工等不同工种。这就要求工人掌握(至少了解)不同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尽量取得相应的专业资质(即使以掌握不同工种作为行业立身之本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未来职业前途,也应当充分学习行业知识)。再比如,机修车间加工后的产品,用于车间设备安装,而安装这些设备的工人在技术熟练之后,就可以考虑通过换岗方式安排到其他生产车间继续完善其工程技能,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的员工在不同岗位学到的知识既有专业性,又可以形成集约化和综合化,这样有利于避免工人在不同岗位操作时由于不熟练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进行工程事故调查时,工程师的经验往往起到关键作用,而缺乏工程经验则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一个年轻的设计师以一个本身存在薄弱环节但还没有出现故障的结构体作为范本进行学习,那么他就有可能把薄弱环节设计到自己的作品中去”[26]。在面临同样的工程进度、成本与造价、工程质量的压力下,成熟的工程师可以在工程设计方案、施工顺利完成与时间、成本费用的控制等方面拿出一套合理方案,而年轻工程师则可能会陷入“因思路不清而招致的混乱”。另外,工人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粗心(不经意,主观上非故意)操作不当导致的工程事故(损害),在施工操作中积累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猛烈拉拽重物”和“缓缓拉起重物”对于起重机及机器索条使用寿命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会因为惯性作用致使起重机承受比正常状况下更大的强度从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同样,建筑物使用者如果在房屋装饰和安全使用方面刻意破坏承重墙,或者在承重墙堆积过重、时间过久的重物,都会导致建筑物受损。这些由于使用不当导致的设备损坏,既会促使有经验的工人和技术员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于其他的工程施工活动中,也会使工程使用者更加规范与合理地使用工程物。因此,把更为安全有效的措施通过经验传授等方式运用于其他的工程项目,这是从工程事故中学习到的知识,也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和年轻工人在这个行业内成长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职业生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