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精粹:因材施教,深入浅出

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精粹:因材施教,深入浅出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借鉴孟子的师范教育艺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他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方法,因时因事进行创新。在具体的教育中,孟子主张用简单的比喻来进行深入浅出的阐明。在《孟子》一书中,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较多。由此可见,孟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说明抽象而深奥的道理。

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精粹:因材施教,深入浅出

孟子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提出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即对那些卓越的学生,只要稍加指点,就会达到春风化雨的结果;对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想办法加以熏陶;对有志于增长才能的人,善于指导使其全面发展;对一般学生,要善于回答学生问题,解除其疑惑;对因条件限制而不能跟大家一起学习的弟子,进行私下个别辅导和教诲,使其有较大提高。由此可见,孟子的教育方法是相当灵活的。关于因材施教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不照顾到学生的内心要求,就不能使学生竭尽其诚以为学,因此他要求教师应做到:一要知道教学内容的深浅之别,二要知道学习者的才资差别。高明的教师,总是以学生为主的,总是能够根据主体方面的各种情况,包括教育对象的不同性格、禀赋、气质、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相宜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要充分了解。教师从学生的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范教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最优方案,从而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因而,借鉴孟子的师范教育艺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不同于他人的爱好、特长、不足,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成绩、生理特点、兴趣爱好,还需要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尊重认同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取向,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因材施教、和谐育人。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的生机在于创新,孟子曾说“教亦多术矣”,“不屑于教”就是一种教育科学、教育艺术。他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方法,因时因事进行创新。不从正面教诲,不从正面讲道理,而从反面或侧面激发学生自尊心,是创新的准则。在正面教导无果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适时合理采用“不屑于教”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因为自己的原因,教师疏远了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求知,从而达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www.xing528.com)

在具体的教育中,孟子主张用简单的比喻来进行深入浅出的阐明。《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说的是,孟子曾经用“每天偷一只鸡改为每月偷一只鸡”的比喻,来揭示不必立即改正错误观点的荒谬。再如,孟子还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露文过饰非的错误。

孟子在诸侯国游说时,也时常使用类比的方法。孟子对齐宣王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说的是他对齐宣王解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如果让一个人挟持泰山以跨越北海,他对别人说“我不能”,这果真是不能做到的。如果让一个人替长者折下一段树枝,他却对人说“我不能”,其实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通过这个比喻,孟子说明齐宣王之所以不行仁政而成就王业,并不是像挟持泰山以越过北海那样的做不到,而是像不替长者折枝那样的不愿去做。在《孟子》一书中,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较多。由此可见,孟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说明抽象而深奥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