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小生唱腔的革新:京剧最重要的贡献

京剧小生唱腔的革新:京剧最重要的贡献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为,姜先生对京剧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大大突破、发展、丰富、充实了小生的唱腔。这一因素,可以说并不是每一位京剧小生演员都具备的。姜先生的唱法已扬弃了他上一代老先生们那种近于大嗓的唱腔,而走上了创新之路。顺带说一句,王瑶老和梅先生在改造、革新旦行唱腔过程中实际也采用了昆曲的唱法和经验,与姜先生在小生唱腔方面的革新改造是如出一辙或殊途同归的。

京剧小生唱腔的革新:京剧最重要的贡献

我所见到的小生演员,上限只到程继先和陈桐云,再有就是姜先生。像德珺如、朱素云、冯蕙林这些位老先生的表演,我都没赶上。可是德、朱和张宝昆的唱片我听过一些。1961年,天津有一位吴颂平老先生,在中国唱片社灌过唱片,由于“文革”未能出版,现在还有没有录音保存下来也不清楚,可是我在唱片社内部却听过他的录音,他唱的也是老腔老调,同德珺如相近。据说他是宗徐小香的,属于“龙小生”的路子。总之,在姜先生以前小生的一般唱法,我大体上是听过的。特点是简单质朴,宽音多,腔少,见棱见角。据我所知,那种唱法连叶盛兰都听不惯,别说外行观众了。

我以为,姜先生对京剧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大大突破、发展、丰富、充实了小生的唱腔。姜先生的小生腔是京剧唱工上的一次革新,他唱的是现代小生的典型唱法,而不是上一代(近代)的小生那种唱法。这种唱法一直影响到今天。这不仅体现在西皮娃娃调、二黄或反二黄慢三眼这些上板的、大段的咏叹调上,也不仅体现在二六、流水、快板上,就连几句散板、摇板,姜先生也同样突破了、发展了上一代人的唱法,显得比过去的小生腔丰富、优美、复杂、细致多了。可以说,姜先生的唱工是具有划时代的特点的。由此可见,姜先生对小生唱腔的发展和贡献是全面的、整体的、自成体系的、无微不至的。他的唱工在京剧史上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

大家都知道,姜先生最早是唱青衣的,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才改了小生。我们从姜先生的小生唱腔中,无疑能听出有不少腔是从青衣唱法引渡、转化过来的。青衣唱腔当然比小生唱腔复杂丰富。可是我想提醒大家,在王瑶卿、梅兰芳这几位旦行大师把青衣腔进行革新、改造之前,青衣腔的唱法也是质朴单调、直来直去的。比如说陈德霖及其弟子们(如王蕙芳、王琴侬),路三宝和孙怡云、喜云兄弟,包括姜先生本人早年所唱的青衣腔,都显得简单生硬,直来直去,这些都有他们留下的唱片为证。可见姜先生所吸收的青衣腔,基本上属于王瑶老、梅先生他们经过改造的新腔,但姜先生改造、革新小生腔的时间,并不比王瑶老、梅先生他们创青衣新腔的时间晚多少,差不多是同步的。我们不否认姜先生受到王、梅几位大师的影响,但必须看到,姜先生在这方面仍是筚路蓝缕、独辟蹊径的。因为小生腔毕竟不同于青衣腔,姜先生唱的是小生腔而不是照搬青衣的唱法,这无论从唱腔本身、劲头的使转和尺寸的快慢上都能分辨得出来。因此,吸收青衣唱腔只是姜先生改造小生唱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照我的理解,姜派唱腔之所以能成为小生的正宗唱法,至少还有另外三个因素。

大家都知道,从昆曲到京戏,小生无论唱念,都是真假嗓(即大小嗓)相结合。尽管唱腔可以吸收、融入青衣腔,而唱法仍必须带有阳刚之美。该拔高的地方就得高耸入云;该出亮音的地方就得响堂;该转折的地方还得在上一代小生原有唱法的基础上拐硬弯儿,唱出锋芒棱角;该低的地方就得潜气内转、下到最底层(没有宽音真嗓,是唱不了低腔的)。只有这样,才显得波折清楚,顿挫分明。而姜先生就有这样的天赋。他改唱小生之后,嗓子经过刻苦训练,具备高、低、宽、亮各种特点,怎么唱怎么有。这一因素,可以说并不是每一位京剧小生演员都具备的。尽管我们认为姜先生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可这同他一生勤奋用功、刻苦努力分不开。他晚年不论演出或清唱,虽然中气有不足之处,调门儿也低了,可是味儿醇了,唱法更讲究了,劲头儿一点也没有松懈。这就是功夫嗓所收的长远效果(附带说一句,余叔岩同姜先生一样,也具备这一条件)。这虽说是姜先生个人独有的条件,不过它也是改造、革新小生唱腔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一点算作第二个因素。(www.xing528.com)

其三,姜先生在唱工上基本用假嗓,但他能唱低腔。我看姜先生的戏时他已人到中年,可是他跟高调门儿的演员同台(比如与王凤卿、尚小云合作),他嗓子能翻高而不力竭声嘶;跟低调门儿的演员同台(比如与金少山合作,金到四十年代嗓音只宽不高了),他仍能曲折婉转地行腔而无含混不清之弊。其实这是真假嗓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一种表现,从念白中就可以听出来。姜先生的唱法已扬弃了他上一代老先生们那种近于大嗓的唱腔,而走上了创新之路。如果真假嗓结合得不好,他就不敢全用小嗓(假嗓)去演重头唱工戏。这种辩证关系虽很微妙,却是实情。

以上三个因素——把青衣腔转化、融合为小生腔,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练成功夫嗓,以及在唱低调门儿或走低腔时有宽音,不论千回百转都能应付裕如,实际上都建筑在最后一个因素上,即姜先生善于把昆曲“水磨腔”的唱法运用到京戏里,来唱他独特的、有所改革创新的小生腔。我们听姜先生的唱,如我在前面所说,不管是西皮、二黄或反二黄,不管是大段慢板还是几句快板、散板,都使人感到唱腔细腻舒展,吐字清楚准确,给人以一种饱满、丰富、充实而情韵不匮的感觉。姜先生不但使小生唱腔进入高层次、深层次,而且也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种美感,都是从昆曲唱法移运过来、转化过来的。姜先生正是把小生唱腔的音域开拓到高、低、宽、亮都左右逢源,做到大小嗓的真正结合,把原有的小生唱腔融入了青衣唱腔,然后用昆曲的“水磨腔”唱法把唱腔伸展开,复杂化,使行腔吐字有了吞吐转折、抑扬顿挫,从而让京剧小生唱腔发出悦耳旋律,有了难度和深度。顺带说一句,王瑶老和梅先生在改造、革新旦行唱腔过程中实际也采用了昆曲的唱法和经验,与姜先生在小生唱腔方面的革新改造是如出一辙或殊途同归的。这是我个人很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方家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