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容失败的行星实验:不畏挑战

不容失败的行星实验:不畏挑战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向海洋运输热量的变化可能会加剧地区海平面上升和沿海洪灾的风险。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一书的作者斯蒂芬·施奈德说得好:只有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有的负面影响采取谨慎而积极的预防政策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行星实验,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采取非延缓的负责任的行动。进入2020年后,我们同样接受了不少喜忧参半的信息。

不容失败的行星实验:不畏挑战

2019年新年伊始,英国《卫报》报道称,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过去150年间,海洋吸收了气候变化90%的能量。全球变暖使海洋升温的幅度,相当于每秒爆炸一枚原子弹。随着碳排放的增加,升温速度也在加快,现在相当于每秒爆炸3到6枚原子弹。而向海洋中注入的大量能量推动海平面上升,使飓风和台风变得更加猛烈。

这项新研究对海洋吸收的总热量的估算可以延伸追溯至1871年。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向海洋运输热量的变化可能会加剧地区海平面上升和沿海洪灾的风险。了解海洋的热量变化和环流在气候变暖模式形成中的作用,仍然是预测全球和地区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关键

此外,起自2000年,有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团体参与实施的Argo计划,通过在全球海洋布放的14000多个Argo浮标,对海洋中上层状态所进行的持续实时监测,也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海洋是气候系统的关键一环,全球海洋正加速增暖。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指针:全球变暖事实上是海洋变暖。

几乎同时获悉的这两条信息,让我不禁联想到整整10年前发布的一则新闻:新近进行的冰核钻探和海冰监测结果表明,尽管专家对南极洲西海岸冰雪消融感到担忧,但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冰并没有大面积融化。与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全球变暖正使南极冰盖融化的观点相反,南极洲许多地方的冰在增加。2009年4月中旬,南极条约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在为此次会议准备的报告中指出,南极“最近几十年气温大幅下降”。

这类跟人们通常印象和全球变暖趋势“反拧”的信息,近些年来其实时有所闻。比如,2005年冬天,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在欧洲的极冷天气现象(有多人被冻死),就让人困惑不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全球变暖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大多数的气候末日预言者预测到我们早该到了另一个冰川纪,其预言基础是冰川纪按照有规律的周期来去(但它们的周期在改变,而且频率不可预期)。

甚至,已有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来讨论全球变暖议题的著作问世。如美国环境科学教授S.弗雷德·辛格与环境方面的专题文章撰稿人丹尼斯·T.艾沃利合著的《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就宣称:地球气候现在正处于现代暖期,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有证据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次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到有1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历程中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并不像公众害怕的那样危险。

的确,在目前的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另外,来自计算机模型和其他来源的数据常常也是模棱两可的,这便使得整个全球变暖事件的时间进程和准确本质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诸多争议,甚至使得有些科学家怀疑,对于现今的气候变暖现象,到底有多大份额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他们认为计算机模型并不能充分反映气候的自然易变性,也不接受作为证据的模型结果。

环境学者常常向我们描述这样一种困境:在处理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等到科学的确定性完全确立之后才出台措施或采取行动吗?假如我们继续观望、等待,那将要冒多大的不可避免的灾难风险?哪里又是危险的边缘呢?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生态系统在人类毫无预感的情况下达到某个临界值后突然发生崩溃,任凭我们如何努力都于事无补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一书的作者斯蒂芬·施奈德说得好:只有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有的负面影响采取谨慎而积极的预防政策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行星实验,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采取非延缓的负责任的行动。(www.xing528.com)

进入2020年后,我们同样接受了不少喜忧参半的信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年贺词中这样表示:“我们带着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进入2020年。不平等持续存在,仇恨情绪日益高涨。世界在交战,地球在变暖……”他接着说,气候变化“既是长期问题,更是实实在在的近期危险。”但他又道:也存在着希望。

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2019年至少根据新闻来看,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然而,我们很容易自欺欺人,强烈感觉到我们失去的多于得到的,把传闻的某些事件误当成数据表明的趋势。而我们的悲观主义倾向又掩盖了最近几十年来在人类福祉方面取得的一些辉煌成就(如暴力、贫困和疾病等日趋减少),因此“2019年不像你想的那么糟。”不过此文同时坦承:我们还必须判定人类安全和持续繁荣面临的种种威胁,其中首要的是气候变化问题。

法新社报道“2019年的10项新纪录”,第一项就是“创纪录气温”。报道披露: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2019年7月的全球平均气温为16.75℃,这是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高平均气温。同月欧洲的热浪使多地气温再创历史新高。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发布的“2019年可能忽视的十大报道”,其中的第4条是:鸟类、昆虫以骇人速度死亡,威胁各地生态系统。相比气候变暖在2019年的出镜率,一些琐碎但同样重要的间接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黯然失色——它们其实恰恰不应该被忽视。科学家发布的首个全球昆虫研究报告表明:40%的昆虫族群不断衰减,1/3的昆虫濒临灭绝。要知道,昆虫位于食物链底部,是各地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另一项研究显示,过去50年里,每3种鸟类就有1种从北美大陆消失。“鸟类与昆虫一样,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它们的数量减少是一个危险信号。”

对于糟糕的自然状况的追溯,多半会指向人之所为。自然之外,面对当前来势凶猛的高新技术的冲击,困惑与疑虑交织的人类,未来恐怕还将面临各种非常规的危机或灾难——想想正在快速普及的人工智能武器,或令核武过时的无人机“蜂群”、引起全球性恐慌的各种致命病毒……有道是: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人类利用技术所做的选择,才是塑造世界的关键。

在已然开始的一个新的10年里,充满风险和挑战,也因此格外令人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