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电子转移机理及其优化方法

探讨电子转移机理及其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铁器和手掌接触时,其表面的物质成分氧化铁在抗坏血酸的作用下,可迅速转移到皮肤汗液中,其溶解机理涉及电子转移催化溶解[39-40],根据Suter 等人[41-43]研究所得的实验结果,本章探讨了手掌上Fe在抗坏血酸的作用下向皮肤表面转移的机理,可用三步反应的机制来描述铁在手掌上的转移过程。手掌面上铁组分转移机理的探讨,可为改进显现试剂、拓展适用范围,以及优化显现方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探讨电子转移机理及其优化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铁通常含有碳,因而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在遇到水的情况下发生电化学腐蚀,铁表面形成的电解质薄膜,呈很弱的酸性或中性时,发生吸氧腐蚀[37-38],铁为负极,碳为正极,其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Fe-2e = Fe2+

正极反应:O2 + 2H2O +4e = 4OH-

总反应式:2Fe + O2 + 2H2O = 2Fe(OH)2

另外,在较强的酸性介质中发生的是析氢腐蚀,其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Fe-2e = Fe2+

正极反应:2H+ + 2e = H2(www.xing528.com)

总反应式:Fe + 2H+= Fe2+ + H2

随着H+浓度的降低,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OH-浓度逐渐增大,则OH-与Fe2+结合生成Fe(OH)2。因此,无论是吸氧腐蚀,还是析氢腐蚀,生成的Fe(OH)2暴露在空气中,会边生成边被氧化,部分进一步生成为Fe(OH)3,Fe(OH)3在空气中脱水形成疏松的Fe2O3·xH2O薄膜存在于铁质客体表面。

当铁器和手掌接触时,其表面的物质成分氧化铁在抗坏血酸的作用下,可迅速转移到皮肤汗液中,其溶解机理涉及电子转移催化溶解[39-40],根据Suter 等人[41-43]研究所得的实验结果,本章探讨了手掌上Fe(III)在抗坏血酸的作用下向皮肤表面转移的机理,可用三步反应的机制来描述铁在手掌上的转移过程。

抗坏血酸通过形成表面Fe(III)-抗坏血酸络合物在铁器表面发生吸附;表面络合物内部发生电子转移在表面产生Fe(II)和抗坏血酸自由基;Fe(II)从铁器表面释放后,溶入汗液中,认为第一步和第三步为快速步骤,在溶解过程中处于平衡,第二步为速控步骤,各步骤表示如下:

由4.2.5的测定结果可知,手掌皮肤和铁器在相同的接触时间下,手掌湿度和转移的铁量成正比,湿度水平越大,转移到手掌上的铁量越多,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铁的析氢腐蚀或是吸氧腐蚀,都离不开水的参与,而且在上述反应的第二步速控步骤中,水分越多,越利于 Fe(II)的释放。另外,从离子扩散角度,水的参与可加速铁离子扩散,从而打破电离平衡,使反应不断向右进行。

实验还发现,随着手掌和铁器接触时间的延长,中低湿度的手掌面上其转移的Fe(II)量逐渐下降,高湿度的手掌面上转移的Fe(II)量逐渐增多,说明湿度水平是影响 Fe(II)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上述反应的第二步为速控步骤,水分越多,被还原得到的Fe(II)也越多。手掌面上铁组分转移机理的探讨,可为改进显现试剂、拓展适用范围,以及优化显现方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