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媒体中的爱情新风潮

社交媒体中的爱情新风潮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的爱情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更新了发生和表现的方式。(二)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之“秀恩爱”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是开放的、对外的。如今在微博或者微信等社交媒体空间上,用户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类似主题的信息也被称为刷屏。可见,发微信红包成为表示爱情的新“仪式”。微博上的“秀恩爱”。

社交媒体中的爱情新风潮

现代的爱情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更新了发生和表现的方式。人们不仅能通过社交化的网络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还能在网络空间跟所有人分享爱情的故事、感悟。相比于古代爱情的隐秘性,现代爱情更加直白,发生的速度也更快了。然而爱情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爱情的本质和仪式。

(一)爱情的萌发

古时年轻男女只能在特定的节日才可外出交友,想要成就一段姻缘则需要月老或者红娘“牵红线”,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的爱情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自由的。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寻觅意中人,网上交友网站更是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平台。

比起父母那一代面对面的相亲方式,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网上交友,通过线上的图文、语音、视频等社交方式去认识合适的人。关于网上交友,人们常调侃“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通过网络寻找到爱情的情况已经不是稀奇事。迪士尼出身的童星Nick Jonas 和印度女星Priyanka Chopra 就是靠网络成就了一段举世瞩目的姻缘。Priyanka 说,2016年她网上冲浪时发现Nick Jonas 在推特上私信她,两人持续联系了大半年,直到2018年奥斯卡名利场派对时他们才走出网络世界,正式见面并一见钟情,最后走进婚姻的殿堂。

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婚介市场巨大,2017年中国网络婚恋市场规模为40 亿元,在整体婚恋市场中占比为40.7%,预计到2019年,网络婚恋交友市场规模在整体婚恋市场中将达到45.8%。这说明在未来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完成意中人的选择,网络成为爱情发生的新的场所。

这说明人们为了寻找意中人愿意在网上支付费用,不仅是PC 端,随着移动社交的发展,在APP 上付费相亲也是一大趋势。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为网络婚恋交友服务付费的用户仅低于一些普适性社交平台如微博、QQ,这证明网络婚恋交友已经走向成熟。到2017年,市场上婚恋交友APP月用户规模已达千万。市场上婚恋交友的APP 很多,比如“陌陌”“见见”“见面”等。“见面”APP 是一个陌生人约会交友应用,宣称能够通过沟通达到“5分钟成功约会”的目的;“摇一摇”是微信的一个随机交友应用,用户使用这个功能可以匹配到同一时间触发该功能的用户。较早建立的婚恋交友网站有世纪佳缘网、百合网、珍爱网等。这些老牌的PC 端婚恋网站在近几年也开始积极开拓移动端的资源,纷纷打造自己的APP 客户端。世纪佳缘的移动端提供私人红娘服务,有语音独白功能,还在2017年上线了安卓和IOS的海外版。年轻人寻找意中人的方式,逐渐从PC 端过渡到移动端。即便需要付费,婚恋交友APP 依旧大有市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慢场景已经过去,网络时代的人们可以选择任何社交方式,随时随地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人,爱情的面纱不再神秘,社交网络承载了这个时代的爱情。

(二)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之“秀恩爱”(www.xing528.com)

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是开放的、对外的。基于“自我表露”理论,情侣们不甘于爱情的幸福只在二人之间流淌,更希望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与伴侣相处的信息,内容多种多样,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行为被网友名为“秀恩爱”。“秀”俨然成为了现代爱情的新仪式,文化学家坦姆比亚指出:

“仪式是一种文化地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系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习俗)、模式(严肃性)、集中(混合)和循环往复(重复)。”[3]借助社交媒体,人们乐此不疲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晒”出爱情。“秀恩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情人节当天发信息刷屏、晒合照、晒红包截图、晒礼物等。

“刷屏”一词原本指的是在网上论坛、留言版等地方短时间内由同一个人发送大量相同的信息。如今在微博或者微信等社交媒体空间上,用户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类似主题的信息也被称为刷屏。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认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呈现自我,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现时,会以一种既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以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4]同样的,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秀恩爱”的人们是希望让别人看到理想中的自己,给人留下爱情美满、幸福生活的印象。

微信上的“秀恩爱”。2018年3月5日,微信活跃用户数全球超过10亿人,是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媒体之一,人们乐于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其中“秀恩爱”最频繁的时间莫过于一年“几度”的情人节——2月14日,5月20、21日,七夕。

概括来看,“秀恩爱”的微信朋友圈信息中最常见的形式是截图或者照片配文字。截图的内容多种多样,把伴侣发给自己的微信红包(金额通常涉及到1314、521、520 等数字)截图发出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呈现方式。数字“521”“520”“1314”自从被赋予了“我爱你”“一生一世”的意思之后,给伴侣发红包成为表明心意的做法。可见,发微信红包成为表示爱情的新“仪式”。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强调传播的仪式性表征,他说,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5]对情侣们来说,发红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理行为,更重要是更深层次意义的爱情扩散、分享。

微博上的“秀恩爱”。微博作为一个“弱联系”、低门槛的社交媒体,无论是谁都可以自由关注别人、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跟微信不一样的是,微博上面人们可以关注到明星名人、大V的微博账号,即使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获知他的动态。情人节当天,微博上最引人注目的消息莫过于明星的微博了。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极大关注,更别说公布婚讯、恋爱信息了。比如在2018年2月14日,演员李晨就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下面是来自一位男友诚挚的解释: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档期协调不开,没能将自己快递到置身国外拍戏的你的身边,为了表达悔意我已让国外友人为你安排了一个小惊喜。并准备好年货若干,我冰,盼你尽快收工肥回来年夜饭,顺祝剧组同仁一切顺利。”这条微博下面共有40 多万的点赞数和近1 万的评论数。评论的内容里大多是催李晨和范冰冰这一对娱乐圈的情侣赶快结婚。“太甜了”“祝福”“吃狗粮”等是网友评论出现最多的词语。微博上同时能展现普通人和名人明星的爱情,人们可以围观,可以“秀”,爱情能以任何形态存在。

现代爱情倡导“爱就要大声说出来”,而社交媒体就是爱情的“传声筒”,也是爱情的载体。微信和微博作为国内两大社交媒体,成为情侣“秀恩爱”的集中地。此外还有专门给情侣开发的APP 如“小恩爱”“情侣空间”等,但社交性不如前者,因此使用人数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