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公元前361年

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公元前361年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留秦者的十世孙于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时徙大梁,所以,战国时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的时间问题也属于刘氏源流考证之列。也就是说,按《竹书纪年》记载的魏惠王迁都的时间应是在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361年之间。秦献公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62年,连续数年向魏国开战,决心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最大的可能是公元前361年。

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公元前361年

因为留秦者的十世孙于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时徙大梁,所以,战国时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的时间问题也属于刘氏源流考证之列。

对于战国时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的时间,《史记·魏世家》和《史记·秦本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竹书纪年》等记载的时间不一样。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秦、赵、齐一起攻伐我。秦将商君欺诈俘虏了我将军公子卬,然后掩袭夺取他的军队,攻破它。秦国任用商君,东面拓地到达黄河,而且齐国赵国屡次攻破我,安邑又接近秦国,因此迁都大梁。”

然而同样是《史记》的多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都证明《史记·魏世家》的这种说法明显有误:

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记载:孙膑与庞涓曾是一起学习兵法的同学,庞涓在魏国做官,当了魏惠王的将军,但他嫉恨孙膑的才能高于他,于是就骗孙膑到大梁,并蓄意用计陷害孙膑获罪,然后依法砍断他的双脚,并使他受到黥刑。后来一位到大梁的齐国使者知道后偷偷用车将孙膑从大梁送到齐国,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成了齐威王的老师。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援。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打算率兵进入赵国,孙膑说:“现在魏国和赵国正在交战,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疲于应付的都是老弱病残。你不如率兵迅速前往大梁,占据要津,冲击敌人正好空虚的地方,他们必定要放弃赵国,赶回救援。这样,既可解除赵国之危,又可使魏国遭受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建议,魏军果然回师自救,魏军在回大梁的途中,在桂陵遭遇齐军埋伏,展开激战,魏军招致惨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上述记载,有两点可以说明魏国的国都此时已在大梁:一是孙膑在公元前354年以前,在大梁被魏惠王的将军庞涓陷害遭受黥刑,说明魏国的军事和权力机构在公元前354年以前都已经在大梁。二是孙膑把大梁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只能是大梁已经是魏国的国都,如果此时魏国的都城仍在安邑,大梁仅是魏国的一般城市,魏军可能立即回救大梁吗?

2.《史记·秦本纪》和《史记·六国年表》都记载:“(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史记》两处的这段记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秦军围的是魏安邑,而不是魏都安邑;二是安邑降之。既然安邑在公元前352年已经降服于秦,说明在公元前352年以前,魏国的国都已经不在安邑(后来,秦国一度将安邑还给魏国,于公元前286年再度占领安邑是另外一回事)。

《史记》的以上记载,均说明《史记·魏世家》记载的迁都时间为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明显有误。(www.xing528.com)

3.对于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大梁的时间,我们最好看看《竹书纪年》的记载,因为《竹书纪年》是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时的史官所作,儿子这一代的史官对于父亲那一代发生的国家大事,应该是很清楚的。因此《竹书纪年》记载的魏惠王迁都的时间问题应该是最可靠的。但是,由于《竹书纪年》时间远久,书简残缺错乱,文字难以辨认,不同的人在对它进行考释、校正时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完全一致。

同样根据《竹书纪年》这本书,《水经渠水注》《汉书·高帝纪注》等都认为是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而《史纪·魏世家》集解、《史纪·魏世家引索》《孟子·梁惠王上》正义等却认为是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5]

不过两种说法时间只相差3年。也就是说,按《竹书纪年》记载的魏惠王迁都的时间应是在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361年之间。都是在齐国“围魏救赵”和秦将卫鞅围攻魏安邑,安邑降服之前。

魏惠王究竟是公元前364年,还是公元前361年从安邑迁都大梁的呢?看看《史记》记载的秦魏之间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62年战争情况就清楚了。

秦献公自公元前384年继位后,在秦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措施,并迁都于栎阳,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秦国已跨入七国最强之列。秦献公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62年,连续数年向魏国开战,决心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史记》分别在“秦本纪”、“魏世家”、“六国年表”作了相关记载:

“秦献公十九年、魏惠王五年(公元前366年)秦在洛阴大败韩、魏联军”,“秦献公二十一年、魏惠王七年(公元前364年)秦将章蟜与魏晋战于石门,斩首晋兵六万,天子贺”,“秦献公二十三年、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秦和魏晋战于少梁,俘虏了将军公孙痤”,“魏世家”记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在少梁跟秦战斗,秦俘虏了我公孙痤,轻易占领了庞”。

从《史记》上面的记载看,魏惠王于公元前364年迁都的可能性小,因为那时秦军还没有威胁到魏都安邑。最大的可能是公元前361年。因为公元前362年秦军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将军公孙痤,还轻易占领了庞城。尤其少梁在黄河西岸,若秦军从少梁渡过黄河再到魏国都城安邑就很近了,这时魏都安邑已经受到秦军的严重威胁,魏惠王于第二年(公元前361年)被迫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史纪·魏世家》集解、《史纪·魏世家》引索、《孟子·梁惠王上》正义等引为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的记载是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