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 导致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问题

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 导致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问题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来看,在大多数“非遗”项目中都存在传承上的后继无人问题,这不仅是“非遗”项目本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导致的,也是保护和传承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正如云梦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秦礼刚所说:“皮影戏不赚钱,免费教都没人学,现在快后继无人了。”云梦皮影戏之所以面临着传承上的后继无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特点造成的。

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 导致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问题

传承是“非遗”的基本特性,“非遗”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人”是“非遗”的承袭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非遗”就是保护“非遗”的传承人,所以说,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因素[20]。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将自身的技艺、经验等传承给下一代,保证“非遗”项目经久不衰、世代传承。如果一个“非遗”项目没有了传承人,也就失去了其发展和传播的根本推动力。

从目前来看,在大多数“非遗”项目中都存在传承上的后继无人问题,这不仅是“非遗”项目本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导致的,也是保护和传承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根据民进中央调查数据显示,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共1986 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截至2015 年8 月,已经有250 位去世,占总数的12.6%;1979—2006 年间,我国共评出的365 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73 位去世,占总数的20%;在对9 项被列为嘉兴市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的调查显示,除6 名已经过世外,在世的26 名传承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 人,占92%;80 岁以上的6 人,占23%;有12 位无传承人,占46%[21]云梦皮影戏的各流派传承人中80%的年龄都在60 岁以上,这批老艺人由于自身年龄和经济保障等因素有的已经不再从事皮影戏的演出。老艺人逐渐淡出表演舞台,甚至是去世,年轻艺人又不愿意从事皮影戏演出,使得皮影戏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正如云梦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秦礼刚所说:“皮影戏不赚钱,免费教都没人学,现在快后继无人了。”

云梦皮影戏之所以面临着传承上的后继无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特点造成的。云梦皮影戏对于艺人的要求十分高,皮影艺人不仅需要掌握皮影的雕刻和绘画技艺,还要学习老一代艺人流传下来的剧目,而这些剧目通常没有固定剧本,只是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剧目之外,还要自编唱词、学习唱腔。更为重要的是,云梦皮影戏的操作难度很高。云梦皮影戏与其他戏曲类或其他流派的皮影戏不同,它讲究轻装简从,只需两人一台戏,前台艺人甚至需要一人同时操纵多个皮影。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云梦皮影戏传承上的难度之大,同时能够掌握雕刻、绘画、唱词、操作技艺的人少之又少。正如秦礼刚所说:“多年来,一直想找个好徒弟来继承我的手艺,但学皮影这一行的年轻人太少。皮影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艺术,要能唱会舞,还要精于雕刻,不仅对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22]再者,云梦皮影戏作为传统的娱乐休闲形式,受到了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带来的现代化娱乐休闲方式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市场,观众群体范围逐渐萎缩,这也使得一些皮影戏艺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转行从事其他工作,退出皮影戏演出舞台。

除了自身特点限制了其传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承人的经济保障不够。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每天下地干活可以得到10 个工分,到年终决算时,10 个工分才值3 毛钱。而当时表演皮影戏一晚上可以挣10 块钱,因此,当时云梦周边的年轻人都争相学习皮影戏手艺,根本不存在无人传承的困境[23]。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休闲娱乐形式极大丰富,皮影戏脱离了市场需求,观众逐渐向老年人集中,票价也大幅度下降。目前,云梦县各皮影戏馆包括茶水戏票才收费1 块钱,票价收入远远满足不了艺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秦礼刚指出,每场戏的票价总收入大概在50 多块钱,除去后台伴奏师傅的工资和茶水、电费支出,净收入不到20 块钱,现在演出皮影戏根本不能赚钱。国家在保护“非遗”传承人方面,自2008 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0.8 万元,2011 年补助标准提高至1 万元。相比较而言,韩国给予“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额外补贴为每月1100 美元,并享受免费医疗和其他特权。经济收入低、生活保障差直接导致艺人从事皮影戏演出的积极性下降,而年轻人群体更加不愿意从事皮影戏的表演,从而直接导致云梦皮影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www.xing528.com)

云梦皮影戏传承面临困境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传承方式。目前,各个主要从事云梦皮影戏演出的艺人都有开门收徒,但是在学艺场所、学艺时间、学艺项目安排等方面都没有固定化和有序化,艺人通常是面授机宜,学徒自学,这种没有规范化的授徒方式效果较差,进展缓慢。目前,部分“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探索出工作室模式和“走进课堂”模式。以湖北“非遗”汉绣为例,其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于1997 年开办汉绣艺术工作室,面向社会广收学员,无论是残疾人、社会青年,还是下岗职工,只要是汉绣爱好者,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汉绣技艺,并帮助他们销售汉绣作品。同时,定期举办汉绣专题讲座,展示与表演汉绣,吸引社会关注。以该工作室为平台,她至今培训学员1500 多人。2008 年,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与黄春萍联合,开设汉绣班。她负责教授汉绣工艺、图案设计等课程。几年来,600 多名学生走进了汉绣班。去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该班学生夺得一等奖。2010 年4 月,应武汉市残联邀请,黄春萍为智障托养院的8 个孩子开设刺绣课。此后,她又受邀在武汉市残联服务中心,开办肢残人汉绣培训班,实行培训、销售、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她已培养残疾人学员200 余人。黄春萍培养汉绣传承人和收徒的经验值得云梦皮影戏艺人借鉴[24]

实际上,云梦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秦礼刚在传承方式上也开始尝试了工作室模式,其工作室是由当地的老地方茶馆资助的,作为其进行皮影戏创作、上课的场所。但是,其他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于资金短缺、观念滞后等原因仍然没有开始有序化的传承活动。云梦皮影戏的传承亟待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进行规范、宣传和普及,引进其他地区或其他“非遗”项目的先进传承经验,引导皮影艺人进行科学化的传承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