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官场:从感风到感冒

传统官场:从感风到感冒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风”的意思就是感染了风寒。最高学府的学生在毕业后自然非同一般,他们通常都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所以“感风”这个“大学时代”的装病理由自然就传入了官场。聪明的官员们在“感风”的启发之下,想出了很多不值夜班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感冒”。据说在清代,“感冒”很受官员们的青睐,是官员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人不也常用“感冒”来请假吗。

传统官场:从感风到感冒

“感冒”是众所周知的疾病名称,不过也有些潮人把不感兴趣说成“不感冒”。然而,不管你现在如何理解,都不会想到,这个词最早竟然出自官场,还是官员们请假用的借口。

话说在宋代,最高的学府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学。因为只有一个,所以考核、升级和管理制度都非常严格。据说当时如果有学生要在外面留宿,一定要在请假簿上签字登记。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学生都惯用一个理由,那就是“感风”,所以这个请假簿又被人们称为“感风簿”。

对传统医学有些了解的人应该对“感风”这个词不陌生。我们都知道,中医中所说致病因素有“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它们其实是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感风”的意思就是感染了风寒。学生们以“感风”为由在外留宿,就是说身体不适,所以需要在外留宿。

最高学府的学生在毕业后自然非同一般,他们通常都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所以“感风”这个“大学时代”的装病理由自然就传入了官场。当时有的官员要值夜班,这是个苦差事,因此有些人一到值夜班就会装病不去。聪明的官员们在“感风”的启发之下,想出了很多不值夜班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感冒”。(www.xing528.com)

据说在清代,“感冒”很受官员们的青睐,是官员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人不也常用“感冒”来请假吗。

历史记载,休假制度最早见于汉代。当时朝廷规定,朝中的官员每隔五天就可以回家洗个澡休息休息,这种制度被称为“五日休”,而该休假日则被称为“沐休”。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有人觉得五天休一天太轻松了,于是便改为“旬休”制度,也就是工作十天可以休息一天。如此算来,一年也就休36天。当然,除了休息日之外,还有节假日。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的中秋节放假三天,寒食节清明节放假四天。到了明代,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