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城管公共关系的案例分析及其误解

延安城管公共关系的案例分析及其误解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华网报道,有不少网友质疑“公开信”的真实性,认为这封公开信并非出于刘某本人的真实想法和意愿,而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事后进行危机公共关系的举措之一。延安城管策划公开信的本意是借受害人的嘴为自己说话,规避责任,为自己开脱,企图引导舆论,大事化小。结果弄巧成拙,引起更大的反响,使延安城管陷入“塔西佗陷阱”而难以自拔。

延安城管公共关系的案例分析及其误解

事件起源于2013年6月3日的网上视频:延安城管执法变混战,城管双脚暴踩男子头部。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延安城管在执法过程中,自行车行的车友和店主与执法人员发生了撕扯。首先,一名身穿黄色上衣的女子与自行车行的车友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紧接着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视频显示,城管用双脚踩踏躺在地上的男子头部,被暴踩的人是刘某。这段视频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也给延安城管带来舆论压力。

6月7日,百度贴吧“延安吧”中出现了一篇名为“致广大关心‘延安5·31事件’网友的一封信”,发帖人“美利达店员01”声称,“受当事人刘某委托,现将他致各网友的一封信发布于此”。公开信中声称“在这个事件中,打人者固然不对,但客观地说,我也有一定责任,我想,当时如果我能冷静处理,不要太过冲动,也许可以避免肢体上的冲突。在此向这次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道歉。”

新华网报道,有不少网友质疑“公开信”的真实性,认为这封公开信并非出于刘某本人的真实想法和意愿,而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事后进行危机公共关系的举措之一。记者就此事独家采访了双方当事人。受害者刘某的“委托人”马某告诉记者,公开信是他们和延安市城管监察支队协商达成共识,并由她亲自执笔,众多骑友集思广益写出来的,在发表前经过受害者刘某同意,并由刘某自己亲自上传到百度贴吧。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燕评论此事说,一开始暴力执法致伤,随后伤者又发表公开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公共关系当事人改变态势,只能说是欲盖弥彰,越抹越黑,这只会说明执法确实存在暴力,否则为何畏惧公众质疑。(www.xing528.com)

搜狐新闻客户端网友“大理晓段”说:“被打的人道歉,看来脑子被踩傻了。”网友“海南矢弓”说:“被城管暴踩商户致信网友,不希望延安因此蒙黑。此新闻一出,全国哗然。人们质疑的是这封信的语言太官方,问是谁代笔?不过,这封信拿延安的形象说事儿倒是让人感觉到了‘扣帽子’的嫌疑。”

延安城管策划公开信的本意是借受害人的嘴为自己说话,规避责任,为自己开脱,企图引导舆论,大事化小。结果弄巧成拙,引起更大的反响,使延安城管陷入“塔西佗陷阱”而难以自拔。(塔西佗陷阱:始于古代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理论成就,即“公信危机”,指一个主体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所言是真是假,所为是对是错,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问题:很多企业受到媒体质疑时,都是巧借媒体之力,予以还击,不但使企业渡过了难关,还维护了品牌,创造了市场销售新纪录。延安城管借力于受害人之口,在网络上为自己开脱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