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伦理学角度分析:老人被讹的现象与解决方法

法伦理学角度分析:老人被讹的现象与解决方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从道德角度分析“扶老人被讹”现象的成因彭宇等案件中,遇险者以及救助者面临着和囚徒困境相似的道德困境,通过下表可以对这类型事件的道德困境情况作具体了解。(二)法治角度分析“扶老人被讹”现象的成因具体分析扶老人行为,可以知道,相当数量“扶老人”案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救助者救助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讹诈行为,而当前法律法规制度并不能有效保障救助者权利。

法伦理学角度分析:老人被讹的现象与解决方法

(一)从道德角度分析“扶老人被讹”现象的成因

彭宇等案件中,遇险者以及救助者面临着和囚徒困境相似的道德困境,通过下表可以对这类型事件的道德困境情况作具体了解。

“扶老人”现象道德困境分析[12]

遇险者以及救助者在生活中都需要承担着相应的压力,因此必然需要维护自身利益。若违背道德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则更多的人会选择不道德行为来维护个人利益。遇险者一旦需要承担非常高的医疗费用,若仅仅需要很少的代价——一句“对不起”就能够让自己该承担的家庭负担降低,则必然会选择讹诈救助者。由于讹诈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人选择为了自己的利益违反法律。救助者开始意识到在救助过程中自己可能会遭受讹诈,并且通过法律途径可能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不救人、不帮助人,即和自己没有关联的事情不需要关注和提供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出现一系列不道德情形。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知道,若救助者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救助行为,遇险者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生命;但是若救助者提供相应的救助,此时可能会遭遇遇险者讹诈行为,受到法律制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承担刑罚。若救助者和遇险者都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个人利益,那么遇险者很可能因此丧命,救助者的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在道德困境下,遇险者属于弱势者,其命运由救助者决定,在遭遇危险以后,救助者愿意为其提供帮助,此时则可以打破社会道德困境。为了让人们在遭遇这一问题过程中愿意救助他人,则需要从法律角度来保护其道德行为,要尽可能避免被法律打击其救人行为。(www.xing528.com)

(二)法治角度分析“扶老人被讹”现象的成因

具体分析扶老人行为,可以知道,相当数量“扶老人”案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救助者救助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讹诈行为,而当前法律法规制度并不能有效保障救助者权利。笔者认为,现阶段,人们在发现有人遇险时,相当一部分部分人依然希望提供帮助,但是最终没有采取任何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彭宇案”等扶老人案件影响,而且在救助时自身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笔者建议,救助者在遭遇遇险者过程中,若提供救助反而导致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国家以及被救助者来对自身权益进行补偿[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