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国霸业:中国文明的启示

晋国霸业:中国文明的启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晋国霸业齐桓公死去后的第七年,晋公子重耳在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时期的晋国,是春秋大国霸业的第二个霸主国。晋文公即位时,齐国因管仲已经病逝,桓公也随后悲剧性地死于一场畸形政变,导致齐国发生内乱,齐国霸业在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延续。晋文公死后,晋国霸业又时断时续地延续了两三代,是维持大国霸业最长的大国。在晋国的后期霸业中,对戎狄的局部反击,是其基本功绩之一。

晋国霸业:中国文明的启示

4 晋国霸业

齐桓公死去后的第七年,晋公子重耳在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时期的晋国,是春秋大国霸业的第二个霸主国。这个晋文公,因在43岁时开始政治逃亡,其后又历经近20年的长期颠沛流离,在60余岁的高龄才最终成为大国君主,因而颇具历史传奇性。从总体上说,晋文公的霸业活动继承延续了齐桓公的既定模式,基本方面仍然是“尊王攘夷”。晋文公即位时,齐国管仲已经病逝,桓公也随后悲剧性地死于一场畸形政变,导致齐国发生内乱,齐国霸业在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延续。而晋国的实力,则在此前晋献公时期一定程度的改革之后,有了相对大的发展,给刚刚即位的、人到高年、因长期逃亡于列国而富有政治经验与一定政治声望的晋文公,提供了大国争霸的基础。

与齐国霸业相比,晋国的霸业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夷狄之患相对减轻,晋国的主要目标,变成了对抗楚国北上中原。(www.xing528.com)

历史地看,楚国始终是南方诸侯中对抗落后文明族群——蛮夷的主力,始终是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成之一。但是,由于楚国是惟一一个不经王权分封而自立成长的大诸侯国,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的正统理念,便对擅自称王而且融合了许多南蛮族群的楚国,长期抱有浓厚的歧视与偏见,将楚国看做一种异端威胁力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便是当时针对楚国的代表性歧视言论。这种偏见与歧视,在战国时代对楚国已经基本消失,而转移到了对秦国的歧视与偏见上。但是,在晋国开始霸业活动的时期,对楚国的偏见仍然弥漫于中原诸侯群。所以,楚国要向北伸展,就遭到了中原诸侯群的强烈抵制。而晋国霸业的最主要作为,就是在“城濮之战”中大胜了楚国。

其二,晋文公在位九年,两次会盟诸侯,调停了中原诸侯群的利益争端。

其三,晋文公作了两次军事制度的改革,分别设立三军、五军,军力增加较快。

晋文公死后,晋国霸业又时断时续地延续了两三代,是维持大国霸业最长的大国。在晋国的后期霸业中,对戎狄的局部反击,是其基本功绩之一。但是,由于四夷外患的形势与齐桓公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故此,晋国霸业在捍卫华夏文明圈方面的功绩,也不能与齐桓公时期的齐国相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